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科学与艺术融合视角下陶艺创新实践课程4班

课程编码:1802331301X5PX008H-4 英文名称:Innovative Ceramics Practice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Art and Science 课时:30 学分:0.50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 主讲教师:王艳芬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通过建立科学、审美与能力三维培养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引导学生从艺术出发,逐步深入探索科学。在科学教育方面,课程将详细讲解陶瓷材料的科学原理、陶艺制作中的化学过程以及土壤学知识,帮助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以艺入科,启发学生思考艺术与科学的内在联系,理解科学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与运用。在审美教育方面,学生将学习陶艺的艺术史、审美鉴赏和设计理论,提升艺术品味与创作能力,培养他们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欣赏陶艺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在能力教育方面,课程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与工艺技法,结合实践制作与布展汇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展示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创意到完成作品全程掌握陶艺制作的流程与技巧。通过这一教学体系,学生不仅能获得相关的自然科学与艺术设计知识,还能在创作实践中深刻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课程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作为探索的起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兴趣,推动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成为兼具艺术审美与科学探索能力的创新人才。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美学概论
第1节 理论课:中国传统美学原理及陶艺美学; 1.5学时 何宏平
第2节 实践课:破冰组队、触觉实验、基础成型 1.5学时 王艳芬
第二章 中国陶艺简史
第1节 理论课:陶瓷定义与分类、陶瓷发展史; 1.5学时 吴晨
第2节 实践课:构思与草图、开始制作核心部件或试验关键工艺 1.5学时 王艳
第三章 陶艺鉴赏
第1节 理论课:现代陶瓷制作与作品鉴赏; 1.5学时 薛凯
第2节 实践课:手捏/泥条/泥板构建最大跨度结构,拉坯/模具成型 1.5学时 薛凯
第四章 人居环境中的陶瓷
第1节 理论课:陶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5学时 张静
第2节 实践课:手捏/泥条/泥板构建最大跨度结构,拉坯/模具成型,素烧(电窑 800-900℃) 1.5学时 张明悟
第五章 材料基础
第1节 理论课:粘土矿物学、三元相图分析、先进陶瓷; 1.5学时 孙宪虎
第2节 实践课:配方实验、练泥科学 1.5学时 伦正言
第六章 釉料化学原理
第1节 理论课: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呈色机理、窑变与气氛控制; 1.5学时 杨帆
第2节 实践课:“微观发色”实验、可控窑变初探、试片成烧 1.5学时 张博
第七章 先进陶瓷
第1节 理论课:先进陶瓷在高科技领域和新型产业中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5学时 徐辉
第2节 实践课:分析不同烧成制度下的样本、坯体装饰、釉料装饰、绘画装饰,成烧(电窑成烧 1250℃) 1.5学时 王超
第八章 传统装饰技法
与创新
第1节 理论课:传统装饰技法种类与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 1.5学时 乐明亮
第2节 实践课:深化制作、实验笔记、问题诊断、提出假设、尝试解决方案 1.5学时 陆金喜
第九章 烧制原理与实践
第1节 理论课:高温烧制的化学变化、窑炉结构与控温技术; 1.5学时 陈恩泽
第2节 实践课:分析第 3-6 周所做作品性能与外观差异、装饰作品、窑炉操作与测温,电窑成烧 1250℃ 1.5学时 王艳
第十章 策划与展览
第1节 学生汇报、跨界讨论、课程总结 3学时 王艳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王艳老师研究领域,美学理论,艺术理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工业设计品牌营销与传播,科技与商业向善,影视民族化研究教学与实践等.
张明悟老师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历史地理.
吴晨老师研究领域,人居科学,城市科学,建筑设计,城市设计.
王艳芬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发展了草地土壤碳库的系统稳定性理论,提出“适度利用”和“以氮促碳”的草地管理模式,为草地保护与承载力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薛凯老师研究领域,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围绕微生物调节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反馈,开展了微生物分布格局,调节反馈机制与管理调控的系统探索.
孙宪虎老师研究领域,课题组围绕先进原位电镜技术,微纳反应装置开发和材料智能制造,开展能源和催化材料的原位合成和原位界面结构化学研究.聚焦原位电催化合成氨/尿素/甲酸/乙烯,原位纳米材料碳化,氧化,还原,原位热催化反应等。
张静老师研究领域:包括重金属危废处理与资源化、新能源固废回收利用、碳固定减排与转化、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研究领域:包括重金属危废处理与资源化、新能源固废回收利用、碳固定减排与转化、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
伦正言老师研究领域:新型储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如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及固态电解质等。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及其应用 ,如同步辐射,固体核磁ssNMR,干涉散射光学成像iSCAT等。固体材料合成科学。
何宏平老师
肖康老师研究领域:长期从事水环境过程与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包括有机物光谱指纹分析、污水处理与资源化、膜分离技术与原理、污染与传质数学模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人才计划等项目。
张博老师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曾获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负责人、江西省工艺美术杰出人才、景德镇市十大杰出青年等重要省市级荣誉称号,个人作品多次获得“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银奖”、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大会“中鼎杯”创意设计作品大赛“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并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承担省市级项目二十余项。
乐明亮老师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作品曾获大地杯“特等奖”,全陶瓷大展“银奖”,工艺美术百鹤杯“金奖”,作品曾被中国陶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等国家级及省级博物馆收藏,承担省市及项目多项。
陆金喜老师大宋建盏曜变绝技复原第一人,大宋点茶茶器复原者,中国建盏“曜变派”掌门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收藏家。
徐辉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陶瓷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导,江西职业教育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职业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文化艺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手工艺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多次获得国家设计作品大奖,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
余剑峰老师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省级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研究、空间陶瓷艺术研究,在装饰、美术与设计、艺术评论等艺术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2本学术专著,作品获德国红点奖、德国iF设计奖、意大利A'设计奖、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为中国而设计等国内外奖项。 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双师型艺术教育导师,系景德镇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副秘书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理事,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创意产业分会秘书长。
陈恩泽老师韩国檀国大学博士,国礼设计师,景德镇市未来陶瓷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类专业委员会课题专家,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2022中韩陶艺特别展组委会中方运营委员长,景德镇市雕塑协会常务理事。其中《救世主》被巴西驻韩国大使馆永久收藏。《生长》系列之一被韩国国会议长金振杓收藏教师作品展示。
王超设计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景德镇学院艺术学院陶瓷设计系主任(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级技师,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第八届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高层次引进人才,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德镇“3+1+X”高层次产业人才。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CIID 中国室内建筑协会陶瓷艺委会副主任,辽宁省轻工业联合会陶瓷艺委会副主任,江西工艺美术学会手工艺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工美与文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韩国陶瓷学会会员。2022 年参与编写国家一号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器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