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
课程编码:280227071005P2003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李大平等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热点问题。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0学时 李大平
第1节 绪论1
第2节 绪论2
第二章 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6学时 占国强
第1节 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第三章 环境中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6学时 占国强
第1节 环境中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第四章 微生物生态 6学时 闫志英
第1节 微生物生态
第五章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净化的影响 6学时 李欣
第1节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净化的影响
第六章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6学时 李大平
第1节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李大平,男,汉族,1964年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生物电化学、环境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研究。任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所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十一.五”期间已主持完成的项目有863专题课题“纳米菌共生固氮藕联高效制氢技术体系(2006AA05Z103)”、科技部自然资源平台建设“基础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2004DKA30610-5)”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重要方向项目课题 “脱氮功能微生物调控技术研究(KSCX2-YW-G-055-03)”、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重要方向项目课题“铅生物还原炼制的代谢调控(KSCX2-YW-G-075)”。 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氨氧化与反硝化偶联脱氮研究(31270166)”、“铅的生物还原炼制(51074149)”的研究工作。已申请18件发明专利(包括1件美国专利),已授权7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16篇,其中分别在Biotechnology & Bioengineering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等1区刊物发表论文6篇,担任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期刊论文审稿人。
闫志英,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员三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所党委委员、环境污染生物治理项目组主任、环境治理与食品安全领域副主任、环境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岗位、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客座编辑、《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中国沼气》编委、国家生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四川省有机肥促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有机固废安全处置与能源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固废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农业废弃物生物转化与资源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与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在秸秆/畜禽粪便高温发酵、功能微生物菌剂研制与应用、恶臭污染控制等方面成绩突出,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31项,参编专著3部,其中1部为英文专著,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生物制剂开发与生产、市政污泥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生物除臭等工程示范30余处。
李欣,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环境科学和放射生物学等进行学科交叉,聚焦微藻等环境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与低碳技术、合成生物学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
占国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青年学者A类”人才培养计划(终期评估优秀)、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与院重点实验室“青年创新团队”,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中科咨询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微生物电化学、水污染防控、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研究,在电活性微生物电子传递机制、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微生物电化学强化碳氮偶联降解、水质生物毒性传感监测、高效氮磷菌制剂产品研制、生活黑灰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工程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Wat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环境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件,授权发明专利5件,转让硝化功能菌剂1项,完成四川省科技成果登记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研究开发的“膜生物电解(MBEs)”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尿液硝化除臭与资源化技术等已在农村户用联用等分散式污水、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旅游景区生态厕所污水处理中应用推广,破解厕所粪污“出路”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成都市科技惠民项目、院重点实验室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