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抗病虫育种
课程编码:180209090102P3003H
英文名称:Crop Breeding for 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刘志勇等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主要农作物抗病虫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最新进展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绪论 3学时 刘志勇
第二章 作物抗病性
第1节 作物抗病性 3学时 刘志勇
第三章 小麦抗病遗传育种
第1节 小麦基因组 3学时 刘志勇
第2节 小麦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3节 小麦抗白粉病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4节 小麦抗锈病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5节 小麦抗叶枯病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6节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7节 小麦抗病毒病遗传育种 3学时 刘志勇
第四章 作物抗虫遗传育种
第1节 植物抗虫性及其研究方法 3学时 王园
第2节 植物抗虫遗传和分子机制 3学时 王园
第3节 作物抗虫遗传育种 3学时 王园
第五章 作物抗病虫分子设计育种讨论
第1节 作物抗病虫分子设计育种讨论(1) 2学时 刘志勇
第2节 作物抗病虫分子设计育种讨论(2) 2学时 刘志勇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刘志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昌黎分校,1996和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2004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夏威夷农业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课题组从事小麦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利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解析小麦抗病性和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发掘小麦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中抗病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及其优异等位变异,研究小麦高产和持久多抗协同调控机制,进行面向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多抗高产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图位克隆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Pm24、Pm26、Pm36和Pm41,抗叶锈病和杂交坏死基因Lr13/Ne2,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BSR1,育成“中科331”、“科麦1609”、“农大2011”、“农大399”等小麦新种质和新品种,在黄淮小麦主产区推广利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Theoretical & Applied Genetics、Crop Journal等杂志。
王园,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2010年海南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2014年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5-2022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2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ohn Innes Centre, CEPAMS) 研究员。实验室围绕豆科植物和模式植物拟南芥重要器官发育和细胞分化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及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线虫的抗性机制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