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构造作用与成矿

课程编码:180083070904P3001H 英文名称:Plate Tectonics and Metallization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徐兴旺等

教学目的要求
《构造作用与成矿》是一门将大地构造过程与成矿作用相结合的、学科综合程度较高的课程。以板块构造过程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为教学内容核心,通过解析典型矿床实例,本课程系统讲授板块构造过程或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的金属成矿作用,重点讲授板块分离阶段和板块俯冲造山阶段的矿床形成机制、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矿化蚀变和矿床构造赋存特点等。简要讲授碰撞造山阶段(主要关注最近提出的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或模式的立论基础、尚存疑问、与俯冲造山阶段成矿作用的比较)、造山后以及与地幔柱等有关的成矿作用。学习本课程应重点关注“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构造变形、岩浆活动、流体构造与成矿作用三者间的本构关系”。即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扎实撑握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的成矿作用类型、矿床形成机制和成矿地质构造特征等。本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的撑握,即加强基础性,为学生后续研究工作夯实基础。本课程将把近年利用先进技术取得的新发现与前沿研究成果嵌插于相应章节教学内容中,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研究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构造作用与成矿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堂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献的能力、锻炼学生准确发现问题的科学敏感度、提升学生清晰简洁阐述科学问题的逻辑表达能力。课后作业的功能在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或基础知识的牢固、准确撑握,以免在以后研究工作中对基本概念或基础知识的滥用、误用。

预修课程
矿物学、矿床学、岩浆岩石学、板块构造学、沉积学、同位素地质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构造作用与成矿概论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构造作用与成矿概论
第二章 板块分离过程成矿作用 3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大陆裂谷和初生小洋成矿作用
第2节 洋中脊与洋底成矿作用
第三章 板块俯冲过程成矿作用 1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洋内俯冲与成矿作用:弧前域成矿作用
第2节 洋内俯冲与成矿作用:岛弧成矿作用
第3节 洋内俯冲与成矿作用:弧后盆地成矿作用
第4节 活动陆缘简介
第5节 活动陆缘斑岩型成矿作用及相关成矿作用
第6节 造山型金矿
第四章 板块碰撞过程成矿作用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
第五章 转换断层和大洋破碎带成矿作用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转换断层和大洋破碎带成矿作用
第六章 板块内部成矿作用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大洋板块内部成矿作用
第七章 造山后成矿作用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造山后成矿作用
第八章 流体构造、矿田构造及矿床勘查 15学时 徐兴旺
第1节 流体构造动力学
第2节 斑岩铜矿的构造—岩浆—流体过程
第3节 不同构造背环境下的流体与成矿作用
第4节 矿田构造
第5节 矿田构造地球物理探查
第6节 矿床勘查(深部资源探查)
第九章 地幔柱与成矿作用 1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地幔柱与成矿作用
第十章 其他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 5学时 宋国学
第1节 表生成矿作用
第2节 岩浆成矿作用(重点IOCG和矽卡岩型成)
第3节 沉积成矿作用(重点BIF)
第4节 变质成矿作用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徐兴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讲教师:构造与成矿作用(含矿田构造)。研究方向:构造与成矿、斑岩铜矿、成矿构造背景;指导研究生8人。
宋国学,男,博士,河南周口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任教。从事热液金属矿床精细成矿过程及成矿预测研究,先后考察了国内外(智利、美国、澳大利亚、缅甸等)150多个铜、钼、钨锡、钨钼、铅锌、金银等典型矿床,针对中国东部斑岩-矽卡岩型钨、钼、铜矿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开展了岩相学、矿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工作,识别出江南古陆北缘W-Mo-Pb-Zn-Ag成矿带,揭示该成矿带上典型地区斑岩-矽卡岩型钨钼矿深部岩浆过程与成矿机制,深化白钨矿成因矿物学在“岩浆-热液钨多金属矿床”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并厘定我国首例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争光金矿)。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引用350余次。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青年项目等资助项目,以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项。目前研究重点:一、热液多金属矿床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二、成因矿物学在矿床研究及地球形成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