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空间天文概论

课程编码:180201070401P3002H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pace Astronom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邓劲松等

教学目的要求
空间天文学是利用空间飞行器在大气层外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天文学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天文学就逐步进入了空间时代,取得了辉煌的发现成果,拓展了人类对宇宙和天体自然规律的认识。本课程将从光学和近红外波段、高能、红外和射电波段简要介绍空间天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介绍空间天文的优势、条件制约和技术手段,介绍空间天文典型的成功案例,介绍天文卫星地面系统和运行。为有兴趣从事空间天文研究、或利用空间天文数据的研究生,提供基础性知识背景。

预修课程
普通天文学、天文观测方法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空间天文的优势与发展简史
第1节 空间天文的特点与优势 1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地面天文台址与 1学时 邓劲松
第3节 空间天文的发展简史 1学时 邓劲松
第二章 空间的光学天文观测
第1节 哈勃空间望远镜及其它 3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宇宙学空间光学巡天 1.5学时 邓劲松
第3节 系外行星的空间光学感测 3学时 邓劲松
第4节 Gaia与空间天文测量 1.5学时 邓劲松
第三章 观测环境与轨道选择
第1节 空间天文的“空间”范畴与环境 0.5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空间的高能粒子辐射环境 1.5学时 邓劲松
第3节 碎片、微流星体及空间热环境 1学时 邓劲松
第4节 卫星轨道的基本特性 0.5学时 邓劲松
第5节 空间天文的轨道选择 2学时 邓劲松
第6节 月基天文观测的愿景 0.5学时 邓劲松
第四章 近、中红外空间天文
第1节 红外天文的空间必要性 1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巡天观测及空间天文台 2学时 邓劲松
第3节 空间红外天文发展趋势 0.5学时 邓劲松
第4节 韦布空间望远镜等最新进展 2.5学时 邓劲松
第五章 Herschel与远红外观测
第1节 早期红外天文卫星概述 1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Hershel空间红外天文台 2学时 黄茂海
第六章 空间紫外天文
第1节 空间紫外天文 3学时 黄茂海
第七章 空间射电天文概述
第1节 空间射电天文概述 3学时 黄茂海
第八章 空间天文项目
第1节 空间天文项目 3学时 黄茂海
第九章 科学地面系统与运行
第1节 科学地面系统与运行 3学时 黄茂海
第十章 空间天文数据与处理
第1节 空间天文数据与处理 3学时 黄茂海
第十一章 空间天文调研报告
第1节 调研报告汇报与评点 3学时 黄茂海
第十二章 空间高能天文观测
第1节 高能天文及其观测对象 2学时 邓劲松
第2节 空间高能天文的观测方法 3学时 邓劲松
第3节 X射线巡天与X射线天文台 4学时 邓劲松
第4节 空间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 3学时 邓劲松
第5节 多波段多信使与空间天文 3学时 邓劲松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邓劲松,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研究员;黄茂海,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研究员;吴潮,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