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
课程编码:180085086001M2014H
英文名称:Pharmaceutical Analysis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丁永胜等
教学目的要求
目的:本课程讲授新药研究中的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新药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思路,为从事新药研究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求:了解新药研究基本规律和过程,了解新药研究所遵循的法规和技术指南,掌握创新药物分析的主要方法与原理,掌握体内药物代谢分析内容与方法及其生物样本制备方法;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材归经属性,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与原理,及其主要天然药物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了解生物技术药物生产技术与流程,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方法与原理;了解虚拟筛选在新药研究中应用,掌握计算机分子建模的理论依据,熟悉一些基本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预修课程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前言 2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药物分析概述
第2节 药物分析发展与现状
第3节 药物分析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作用
第4节 新药研究的相关法规与指导原则
第5节 本年度国内外上市新药概况
第二章 药物结构分析 10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氢核磁共振谱分析
第2节 碳核磁共振谱分析
第3节 二维磁共振谱分析
第4节 质谱分析
第5节 X-单晶衍射分析
第6节 其他光谱分析
第三章 药物定量分析 10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药物定量分析基本概念
第2节 色谱分析基本理论
第3节 液相色谱
第4节 气相色谱
第5节 薄层色谱
第6节 电泳与毛细管电泳
第7节 药物杂质分析
第8节 手性药物分析
第四章 体内药物代谢分析 8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药物代谢概述
第2节 体内药物代谢过程
第3节 体内药物代谢反应
第4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第5节 生物样品制备方法
第6节 分析方法验证
第7节 体外药物代谢分析实例
第五章 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 10学时 马晓丰
第1节 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第2节 中医基础理论
第3节 中药的性能
第4节 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
第5节 中药复方的处方与方解
第6节 中药方剂中的药物配伍规律
第7节 中药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第8节 药性理论对中药分析的指导作用
第9节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第10节 中药提取分离及方法
第11节 分离方法和原理
第12节 结晶和重结晶
第13节 分配色谱法
第14节 吸附色谱法
第15节 排阻色谱法
第16节 离子交换色谱法
第17节 亲和色谱法
第18节 中药成分分析
第19节 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
第20节 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第21节 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
第22节 有效成分的紫外吸收特点
第23节 单体化合物波谱规律
第24节 中药分析示例
第六章 生物技术药物分析 4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概述
第2节 生物技术药物分类
第3节 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工艺
第4节 生物技术药物纯化
第5节 生物技术药物结构分析
第6节 生物技术药物效价评价
第七章 计算机虚拟药物设计 6学时 丁永胜
第1节 药物虚拟设计概述
第2节 药物分子结构与模型
第3节 药效团结构与模型
第4节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第5节 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S)
第6节 AutoDock的安装与使用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丁永胜,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讲《药物分析》与《细胞死亡与抗癌药物发现》。开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物与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包括不同流体环境下血管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缺氧和机械拉伸共同作用下的肺泡细胞损伤机制;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与药物筛选;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癌组织类器官构建与药物评价。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相关成果发表在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Biomicrofluidics, Antiviral Research, Lab on a chip, Scientific Reports, Electrophoresis 等期刊。
马晓丰,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自2003年开始研究脂肪酸合酶(FAS)抑制剂的结构和功能。先后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年度优秀会员等奖项。近年来在Mol Cancer,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J Chromatogr A, Food Funct等刊物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主讲《药物分析》、《天然产物新药开发》、《天然药物研究方法学导论》等课程,曾多次获得校级、院级优秀课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