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
课程编码:180085071002M3003H
英文名称:Behavioural Ecolog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孙玉诚等
教学目的要求
不同生境的动物是环境适应的最佳决策者,不同环境缔造了的行为各异的动物,为了最大程度的存活、繁衍和发展,动物必须以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应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考验。本课程是围绕行为在生态适应过程中的功能和演变,阐释动物与周围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交流的形式、过程与结果,通过案例揭秘行为调控的原理和方法。课程涵盖个体行为的内源调控方式、种内种间行为的信息交流、群体行为的环境响应等方面,将行为学与生态学、进化论、遗传学紧密结合,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为在动物生态适应与演化研究中的意义,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重要研究进展,为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行为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2节 发展现状
第3节 主要方向
第4节 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生境选择与寄主搜寻行为 3学时 郭慧娟
第1节 动物的生境选择行为
第2节 生境选择策略
第3节 寄主搜寻行为
第4节 感觉系统和寄主趋性
第5节 化学信号与分子调控机制
第三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取食行为 3学时 郭慧娟
第1节 食性可塑性与寄主范围
第2节 取食行为与经济模型
第3节 食物资源竞争与生态位分离
第4节 昆虫的取食方式和口器分化
第5节 昆虫唾液组分与寄主免疫
第四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利他行为 3学时 郭慧娟
第1节 利他行为的三种形式
第2节 利他行为的进化机制
第3节 病原传播媒介昆虫的行为策略
第4节 媒介昆虫获毒和持毒行为
第5节 传播病毒与宿主免疫
第五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通讯行为 3学时 郭慧娟
第1节 视觉通讯行为
第2节 化学通讯
第3节 社会与集群行为
第4节 行为周期和生物节律
第5节 通讯行为的起源与进化
第六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繁殖行为 3学时 郭慧娟
第1节 生殖方式与性选择
第2节 求偶行为
第3节 生殖对策(r-k策略)
第4节 产卵(仔)行为
第七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捕食与寄生行为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捕食与寄生性天敌
第2节 植物-害虫-天敌互作与适应
第3节 害虫生物防治
第八章 第二章:行为与调控——行为的表型可塑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行为的表型可塑
第2节 翅的可变调节与迁飞扩散
第3节 共生微生物驱动的行为适应
第九章 第三章: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调节与适应——最适生境的行为选择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行为调节的内源机制
第2节 多营养级生物互作
第3节 行为调节的外源机制
第十章 第三章: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调节与适应——气候变化下的行为响应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研究方法与原理
第2节 生态模拟装置
第3节 气候变化的影响效应
第十一章 第三章: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调节与适应——气候变化下的行为调控机制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温室气体升高
第2节 干旱与氮沉降
第3节 环境适应性机制
第十二章 第三章: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调节与适应——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调控 3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农业种植模式与措施
第2节 景观改造与设计
第3节 害虫生态调控
第十三章 第三章:环境变化下的行为调节与适应——如何做好行为生态学研究研讨课 2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表型的发现
第2节 科学假设
第3节 研究方法
第4节 创新与应用价值
第十四章 考核 2学时 孙玉诚
第1节 课题表现15%+课后作业15%+开卷考试70%
教材信息
1、
行为生态学
尚玉昌
2018年10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
行为生态学
尚玉昌
2018年10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孙玉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物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副秘书长、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应用昆虫学报》编委,北京昆虫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是昆虫生态学和农业昆虫学,主要开展农业重大刺吸害虫成灾机制、致害机理与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通讯作者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Current Biology, eLife,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发文,主编专著1本,参编中英文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郭慧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学、昆虫行为学,主要以昆虫取食行为调控为主线,开展媒介昆虫传毒和寄主适应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在PNAS, Current Biology, 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等国际主流刊物发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