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矿产勘查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编码:180083081801P3002H 英文名称: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ineral Exploration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曾庆栋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涉及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有关的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内容,包括当代矿产勘查的理论、控矿因素、矿床成矿规律、预测评价标志、勘查地球化学原理与技术方法、地球物理勘查原理与技术方法、浅层地震在金属矿床勘探中应用、综合信息集成与勘探基地建设、矿床勘探与储量计算、矿产资源经济技术评价等。

预修课程
矿床学、地球物理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绪论
第2节 勘查理论与态势
第3节 科学找矿方法
第二章 控矿因素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地层、构造标志
第2节 岩浆岩标志
第3节 找矿标志
第三章 成矿规律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时间分布规律、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第2节 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共生规律
第3节 成矿模式
第四章 成矿构造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成矿构造研究内容
第2节 典型构造成矿特点
第3节 研究实例-胶东金矿成矿构造
第五章 地球化学勘查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地球化学勘查的原理、方法,土壤地球化学勘查
第2节 地球化学勘查的特点,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第3节 实例-胶东金矿集区构造叠加晕
第六章 勘探地球物理研究现状 3学时 薛国强
第1节 多空间电磁探测方法介绍
第2节 电磁法探矿技术新动向
第七章 电法勘探方法简介 3学时 薛国强
第1节 直流电法DC
第2节 时间域电磁法
第3节 频率域电磁法
第八章 深地探测新技术 3学时 薛国强
第1节 天波探测
第2节 电磁拟地震探测方法
第3节 电性源短偏移瞬变电磁法
第九章 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及应用 3学时 薛国强
第1节 磁法勘探基本原理
第2节 重力勘探基本原理
第十章 重磁电勘探应用实例分析 3学时 薛国强
第1节 重力勘探应用实例
第2节 磁法勘探应用实例
第3节 电法勘探应用实例
第十一章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3学时 梁光河
第1节 金属矿地震国内外现状及问题
第2节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第3节 地震波传播规律
第十二章 地震资料采集及仪器 3学时 梁光河
第1节 地震资料采集流程
第2节 地震仪器及检波器
第3节 原始地震记录波的识别与解释
第十三章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3学时 梁光河
第1节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第2节 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
第3节 金属矿地震资料的特殊噪音及处理方法
第十四章 地震资料解释 3学时 梁光河
第1节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原理
第2节 地震资料中火成岩和不整合面的解释
第3节 地震资料解释实例
第十五章 地震勘探应用实例 3学时 梁光河
第1节 地震勘探在金矿中的应用
第2节 三维地震在钾盐矿勘探中的应用
第3节 地震勘探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矿床勘探与资源评价 3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综合信息集成、找矿靶区优选、勘探基地确定可行性论证
第2节 矿床勘探、储量计算与评价。
第3节 矿产资源勘查经济分析。
第十七章 考试 2学时 曾庆栋
第1节 考试

参考书
1、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赵鹏大 38718

课程教师信息
曾庆栋,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上项目、培育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地方政府及国有大中型企业项目等六十多项。曾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排名第2)、2014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主要完成者)、2016年中国黄金科学技术协会特等奖(排名第6),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已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论文140多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2020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
薛国强,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球物理学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国际近地表专业委员会全球分会委员。国际SCI期刊《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副主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奖等10多项奖励。主要从事电磁探测理论与应用,提出短偏移距瞬变电磁理论方法,自主研发瞬变电磁高分辨装备系统,发明近源电磁场高精度成像技术。发表SCI论文162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00篇,授权专利76项,出版专著10部,主持制订标准4项。为我国2 km深度以浅电磁法精细探测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光河,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地震学专业。1984年获西南石油学院石油物探学士学位、1987年获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博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在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进行矿产资源勘探研究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大陆漂移与大地构造研究,首创提出了“地幔上涌+重力滑移”双驱动大陆漂移动力机制新模式,论证了海南岛、印度、日本和南海等成因新机制;提出的“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被评为2021年中国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利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帮助多家中资公司在老挝发现约4倍的中国钾盐储量,建立了中国首个年产超百万吨的海外钾盐大规模生产基地。现兼职多家勘探开发公司的专家顾问。在与中海油合作研究中,利用自主研发的地震模拟软件为珠江口盆地的HZ32-3-NE油田的发现做出了关键贡献,新增石油储量3000万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