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光子功能器件与技术研讨
课程编码:1802040803X6P4001H
英文名称:Topics in Functional Micro-nano Photonic Devic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王擂然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光学与光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开设的研讨课,授课内容为非线性微纳光子功能器件、基于表面等离激元与光学超表面的微纳光子功能器件及应用。通过此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纳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并了解到该领域的典型前沿技术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具备光的电磁理论与非线性光学知识基础,并能够阅读英文科技论文。
预修课程
光的电磁理论、光学、激光原理、非线性光纤光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微纳光子功能器件--绪论 3学时 王擂然
第1节 基于非线性的微纳光子功能器件
第2节 基于超结构的微纳光子功能器件
第二章 微纳器件与超快非线性光学技术 3学时 王擂然
第1节 超快非线性光学基础与传统器件
第2节 代表性非线性微纳光子功能器件
第三章 微纳器件与光学传感和探测技术 3学时 王擂然
第1节 基于微纳器件的高灵敏传感技术
第2节 基于微纳器件的探测与成像技术
第四章 表面等离激元理论 3学时 王国玺
第1节 表面等离激元研究背景与产生机制
第2节 金属光学理论与常见表面等离激元类型
第五章 表面等离激元应用 3学时 王国玺
第1节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高灵敏传感技术
第2节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近场光学显微技术
第六章 光学超表面理论与应用 3学时 王国玺
第1节 基于光学超表面的光场调控机理
第2节 光学超表面在偏振调控领域的应用
第七章 微纳光子功能器件技术前沿与未来发展 2学时 王国玺
第1节 微纳光子功能器件技术前沿与未来发展
参考书
1、
《介质光波导理论》
马库塞
1982年2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集成光学理论与技术》
R. G. Hunsperger
2016年8月
电子工业出版社
3、
《集成光学器件导论》
陈福深
2010年1月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光学原理》
Max Born
2016年7月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王国玺: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新型微纳光子器件研究,在全介质人工超表面、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器件和基于新型二维材料的微纳器件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先后在Adv. Opt. Mater.、Appl. Phys. Lett.、Opt. Lett.、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SCI论文22篇,相关成果被引用1600余次,第一作者论文中单篇最高被引177次,h指数为21,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一篇通讯作者论文被一区期刊Adv. Opt. Mater.(影响因子7.43)选为封面论文,两篇第一作者论文被美国光学学会选为“Image of the week”,相关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两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SI国际物理学领域1%高被引论文,一篇合作者论文被著名期刊Nanotechnology选为“Cover Image”,一篇合作者论文入选“2014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并受邀为《科学通报》撰写综述论文一篇,承担并参与国家和省部项目10余项。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并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
王擂然:未来学院岗位教授、西安光机所研究员。曾获中科院优博、院长奖、优秀毕业生等,院青促会会员、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两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一篇ESI热点论文、三篇ESI高被引论文,承担/主持中科院先导B专项、国家自然基金、JW科技委等多个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快非线性光学与集成光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