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地理学
课程编码:180084070500P1009H
英文名称:Watershend Geograph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杨桂山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核心课,同时也可作为资源、环境、生态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定位于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对该领域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学科交叉能力,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和系统性,采用课堂讲授、课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围绕流域以水为核心的关键自然与人文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格局与效应等关键问题,系统介绍流域地理学内涵、研究前沿热点、方法和最新进展,使学生系统了解流域地理学学科定位与作用、关注的重大问题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趋势,掌握流域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教学注重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系统思维,服务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预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等大学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论 6学时 杨桂山
第1节 流域地理学概述与学科体系
第2节 流域地理学热点问题与进展
第二章 流域地理要素过程与相互作用
第1节 流域水文:I 流域水文与河湖关系 3学时 万荣荣
第2节 流域水文:II 生态水文 3学时 万荣荣
第3节 流域水文:III 流域土壤水文 3学时 朱青
第4节 流域土地:I 流域土壤地理 3学时 朱青
第5节 流域土地:II LUCC与水文水灾害 3学时 万荣荣
第6节 流域土地:III LUCC与营养盐 3学时 朱青
第7节 流域碳氮循环与效应 3学时 朱青
第8节 流域生态过程与评估 3学时 万荣荣
第9节 流域发展与环境 3学时 万荣荣
第三章 流域地理学方法
第1节 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3学时 朱青
第2节 流域监测技术与方法 3学时 朱青
第3节 流域空间功能分区 3学时 万荣荣
第4节 流域综合规划 3学时 杨桂山
第5节 流域综合管理 3学时 杨桂山
第6节 流域地理学方法实践I:流域监测 6学时 朱青
第7节 流域地理学方法实践II:流域模拟 3学时 万荣荣
第8节 闭卷考试 3学时 杨桂山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杨桂山,男(1965~),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1987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和1997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院长、河海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湿地演变与生态保护。长期从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和效应研究,同时在湿地演变与海岸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积累。近期主要致力于重大工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估研究。曾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届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持国家973计划、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基础性调查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先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主编出版的《长江保护与发展》系列报告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朱青,男,198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优青,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担任美国农业部牧场系统与流域管理实验室Soil Scientist。现任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科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流域水土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流域土壤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耦合的机理、模拟与调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70余篇。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多项奖励;受邀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General Assembly等国际会议特邀报告7次。
万荣荣,女,197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2年获安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访学一年。曾获得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要从事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流域生态水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及河湖系统健康评估等方面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多项地方委托项目,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