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工程基础

课程编码:180084085701M3008H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刘新春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为资源与环境学院跨专业研究生所开设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与危险废物管理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和公害防治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防控方法;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当今环境保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向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动态。通过本课程的普及学习,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今后从事环境治理工作、科学研究与设计储备专业技能。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论 2学时 刘新春
第1节 环境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节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第3节 生态系统与环境
第4节 人与环境
第5节 能源与环境
第二章 典型环境问题 4学时 王丽静
第1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2节 臭氧层破坏
第3节 生物多样性损失
第4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三章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 10学时 刘新春
第1节 水的循环与污染
第2节 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第3节 废水成分与性质
第4节 水体自净与水环境容量
第5节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6节 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7节 水处理工程系统
第8节 水的回用与废水资源化
第9节 水处理与水工业
第四章 污泥处理与安全处置 6学时 刘新春
第1节 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第2节 污泥常规处理工艺
第3节 污泥低温干化新技术
第4节 污泥减量化处理技术
第5节 污泥安全资源化处置技术
第五章 空气污染与控制技术 6学时 王丽静
第1节 空气污染概述与原理
第2节 空气污染标准与污染物影响
第3节 空气污染物来源与归宿
第4节 微观与宏观空气污染与污染气象学
第5节 大气扩散作用与空气质量模型
第6节 固定源与移动源空气污染控制
第7节 重点污染物集成控制
第六章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6学时 王丽静
第1节 土壤污染类型与危害
第2节 土壤自净与环境容量
第3节 土壤污染的诊断与评价
第4节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
第5节 土壤污染联合修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第6节 土壤退化与生态保护
第七章 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与管理 6学时 王丽静
第1节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管理
第2节 城市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第3节 废弃物能量转换与资源回收
第4节 危险废物的定义、分类与风险
第5节 危险废物的管理
第6节 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教材信息
1、 环境工程导论(第4版) Machenzie L. Davis 2010年03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刘新春,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招生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水质学教研室副主任(2022-2027),VOCs污染控制材料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兼职教授;国科大(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董事(2020.12-2025.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认证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6-2025.6);中国水利协会科普委员。1990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至2001年9月,在开封东大化工集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段长、生产技术科长、安全生产处副处长、处长,期间曾多次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于2000年获得河南省石化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1年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6年6月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工作,期间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处副处长/北京中科研源公司董事/总经理。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 论文四十多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多项,授权发明专利三项。
王丽静,女,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水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方向包括湖泊富营养化与黑臭水体治理与修复、富营养化与新污染物复合污染治理、湖库富营养化与温室气体释放等。主持和参与天然水体及水源地水体综合修复,蓝藻水华治理及生态修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一三五”规划、院企合作等多项科研课题及示范工程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0余项,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等专业期刊杂志上。曾获2017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华网2017年度中国双创好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