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古无脊椎动物学

课程编码:280223070903P2001 英文名称: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吴荣昌等

教学目的要求
《古无脊椎动物学》是一门针对“地球科学学院”全体研究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古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态习性﹑分布、起源和发展。本课程以大量精美的古生物化石为实证,讲述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史。
本课程需要学生同时具有普通地质学和普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需要阅读有关无脊椎动物和生物进化的论著。在课程进行中,学生要熟悉全球地质年代表和年代地层表,对各地质时代的一些代表性化石有一个基本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无脊椎动物基本分类知识,并掌握主要无脊椎动物门类代表性化石的特征与时代以及鉴别和描述化石的基本能力。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古无脊椎动物学导论 2学时 吴荣昌
第1节 古无脊椎动物学导论
第二章 古无脊椎动物学分论
第1节 海绵动物 2学时 吴荣昌
第2节 珊瑚动物 2学时 吴荣昌
第3节 早期节肢动物和蠕形动物(1) 2学时 吴荣昌
第4节 早期节肢动物和蠕形动物(2) 2学时 吴荣昌
第5节 昆虫 2学时 吴荣昌
第6节 三叶虫 2学时 吴荣昌
第7节 苔藓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8节 腕足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9节 棘皮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10节 头足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11节 双壳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12节 腹足动物 2学时 张志亮
第13节 叶肢介 2学时 张志亮
第14节 笔石 2学时 黄冰
第15节 遗迹化石 2学时 黄冰
第16节 参观博物馆,现场学习化石鉴定 2学时 黄冰
第三章 古生物命名拉丁语 2学时 黄冰
第1节 命名法和拉丁语
第四章 古无脊椎动物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 4学时 黄冰
第1节 新技术和新方法(1)
第2节 新技术和新方法(2)

教材信息
1、 《古生物学》
《生物演化与环境》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古生物学原理》
童金南、殷鸿福编著
戎嘉余等编著
郝守刚等编著
樊隽轩等译
2007
2018
2000
2013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1、 《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 《生物的起源、辐射与多样性演变:华夏化石记录的启示》 戎嘉余主编 戎嘉余主编 2004 2006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吴荣昌,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1)奥陶、志留纪牙形类、系统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古生态等;2)奥陶、志留纪化学地层; 3)奥陶、志留纪古环境、古气候及其与生物宏演化事件的联系。张志亮研究员。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alaeontology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科普文章5篇。热衷于早期生命的起源、辐射与深时演化研究,运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磷酸盐化的壳体化石材料,探索重大地质环境背景中不同门类(重点聚焦磷酸钙质壳腕足动物)的生物矿化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生物多样性、谱系关系、壳体化学及宏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