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与大洋生态学研究
课程编码:2802140707Z1P4003
英文名称:Polar and Marine Ecology Research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杨光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生物海洋学、极地科学、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研讨课程。在全球海洋治理的大背景下,极地和大洋海域逐渐成为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洋、深海、极地等特殊生态系统环境特征、生物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关键生物生产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对大洋及两极生态系统的影响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堂研讨以及经典文献的阅读、综述,使同学们了解极地及大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及最新研究成果,为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监测、海洋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的拓宽视野,并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修课程
海洋科学概论、海洋生态学、生物海洋学等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杨光
第1节 绪论
第二章 大洋生态系统 2学时 杨光
第1节 大洋生态系统
第三章 深海生态系统 3学时 王敏晓
第1节 深海生态系统
第四章 极地海洋生态系统 3学时 杨光
第1节 极地海洋生态系统
第五章 课堂研讨生态学理论在极地及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案例1) 1.5学时 杨光
第1节 课堂研讨生态学理论在极地及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案例1)
第六章 课堂研讨生态学理论在极地及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案例2) 1.5学时 杨光
第1节 课堂研讨生态学理论在极地及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案例2)
第七章 课堂研讨气候变化对大洋/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2学时 王敏晓
第1节 课堂研讨气候变化对大洋/深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八章 课堂研讨气候变化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3学时 杨光
第1节 课堂研讨气候变化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九章 课堂研讨极地及大洋生态学新兴研究手段及观测技术 3学时 杨光
第1节 课堂研讨极地及大洋生态学新兴研究手段及观测技术
参考书
1、
生物海洋学(第2版)@海洋生态学(第3版)
Charles B. Miller和Patricia A. Wheeler @ 沈国英
2019年@2010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杨光,博士,海洋生态学专业,研究员。曾6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016年于澳大利亚南极局(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开展访问学者工作,2019年-2020年于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开展访问学者工作,入选中科院海洋所汇泉学者。做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大科学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多项课题,在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等极地海洋生态学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围绕南极磷虾、浮游动物开展南大洋生态系统研究,揭示了南大洋浮游动物长期变动的机制,提出海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耦合过程是引起极地浮游动物长期变动的控制因素;对南极磷虾大尺度时空变动提出了新观点,发现南极磷虾通过新的避难所对南大洋主要栖息地的快速升温和海冰减少呈现一定的恢复力;发现不同浮游生物功能群类群在南大洋分布不均匀,南大洋大量区域呈现倒生物量金字塔结构,浮游动物仅冬季深水区越冬死亡每年可贡献约50Mt C的碳输送,为南大洋食物网模型、蓝碳收支和保护区划设提供一些指导信息。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多家研究和媒体机构包括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英国南极局、世界自然科学基金会、新华社、中国日报网、国家地理杂志等报道评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王敏晓,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深海海洋生态及适应性研究工作,曾经多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深海热液冷泉深海科考活动。主要致力于深海极端环境生命过程研究工作,通过多组学比较和深海原位实验研究揭示深海生物的特殊演化过程和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开展环境 DNA 条形码在浮游动物海洋生态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 36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Ecology,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文章 15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担任 POGO 咨询组 和 SCOR MetazooGene 工作组国际组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