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想史
课程编码:1800880712X1M2003Y
英文名称:Intelletual History of Science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宁晓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生学科核心课。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皆是思想史”,科学思想史和社会史是科学史研究重要的维度。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起源、发展、兴盛乃至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的深层原因;理解发端于古希腊与希腊化时期的古代科学与近现代科学思想渊源和本质和上的区别,从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在的思想动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是本专业研究生的最重要的学术训练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科学通史知识背景,外语能力需要能够读懂英语文献。
预修课程
科技通史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导论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从“Natural philosophy”到“Science”
第2节 从“格物致知”到“科学”
第3节 说不尽的“李约瑟难题”
第4节 科学史的创立及专业化: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分野
第5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涉及的主题
第二章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科学与哲学 5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古典希腊:时代、地域及特征
第2节 米利都学派:从起源问题到变化问题
第3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自然的数学化
第4节 变化问题
第5节 埃利亚学派
第6节 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元素论和原子论
第7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柏拉图的理型论
第2节 《理想国》与天文学的性质与目标
第3节 拯救现象:天文学的几何化
第4节 欧多克斯的同心球体系
第5节 《蒂迈欧篇》里的宇宙论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5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
第2节 对变化问题的考察与分类
第3节 月下界物体的运动——物理学
第4节 月上界天体的运动——水晶球体系
第5节 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研究
第6节 吕刻昂学园与科学事业的开创者
第7节 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讨论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与技术 4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希腊化时期的天文学与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
第2节 从希波克拉底到盖伦医学
第3节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第4节 阿基米德的《方法论》
第5节 希腊理性文明的衰落及其反思
第六章 中世纪的科学与宗教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拉丁欧洲:科学沦为神学婢女
第2节 拜占庭学者对希腊学术的保存和研究
第3节 穆斯林学者维护希腊科学的努力
第4节 中世纪欧洲的大翻译运动及其大学的兴起
第5节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对中世纪科学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艺术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文艺复兴:时代、地域与特征
第2节 人文主义者:古典的学徒
第3节 艺术家与工程师:经验的信徒
第4节 达芬奇与科学
第5节 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向近代科学过渡:天文学革命与医学革命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哥白尼:对托勒密的超越
第2节 维萨里与哈维:对盖伦的超越
第3节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衰落
第4节 基尔伯特《论磁学》
第九章 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的诞生 4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第2节 开普勒:第一位天体物理学家
第3节 笛卡尔:“从封闭的世界到无限的宇宙”
第4节 牛顿:通向万有引力定律
第十章 科学革命的影响 4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科学革命与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2节 科学革命与法国的启蒙运动
第3节 科学革命与中国“西学东渐”
第十一章 科学革命的延续:化学革命 4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帕拉塞尔苏斯的医药化学
第2节 波义尔:近代化学的开端
第3节 破除古代“四元素”的迷障:燃烧与气体化学研究
第4节 氧化理论的建立与化学元素表
第5节 拉瓦锡革命
第十二章 进化思想史 6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物种概念的源头:eidos 与 genos
第2节 林奈的物种概念
第3节 布封的物种概念及进化思想萌芽
第4节 拉马克的进化论
第5节 居维叶的灾变论思想
第6节 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7节 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第8节 “杂乱无章的定律”
第十三章 期末闭卷考试 3学时 宁晓玉
第1节 期末闭卷考试
参考书
1、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现代科学的起源@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李约瑟@陈美东@王春法@爱德华格兰特@H·弗洛里斯·科恩
2006年12月@2007年9月@2017年1月@2000年1月@2012年10月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宁晓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8月之前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15年,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中西方天文学史,中外科学技术交流史,中西宇宙论比较;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