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动物学实验
课程编码:180083070903P5001H
英文名称:Vertebrate paleontology Lab Course
课时:30
学分:1.00
课程属性:实验课
主讲教师:侯素宽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脊椎动物进化》课程的扩展实习,主要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开设,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教授,希望研究生可以了解并实践古脊椎动物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探讨化石形态、分类、生活习性、分布、起源及演化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脊椎动物演化重要节点的认识,形成脊椎动物演化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建立起已绝灭的脊椎动物与其现生后代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专业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对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专业技术、手段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古脊椎动物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6学时 侯素宽
第1节 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载体——化石
第2节 古脊椎动物数据库简介
第3节 化石及现生标本观测、数据库应用实践
第二章 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原理及操作实践 6学时 朱幼安
第1节 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及基本原理
第2节 操作实践系统发育分析、绘制演化树和讨论结果
第三章 三维可视化基本操作与三维打印技术 6学时 朱幼安
第1节 学习计算机三维可视化
第2节 三维打印并装架脊椎动物模型
第四章 经典化石观察 6学时 侯素宽
第1节 口头报告,课堂讨论
第2节 化石及现生标本观察对比、清绘
第五章 校外实践 6学时 侯素宽
第1节 古脊椎所现生标本馆实践
第2节 古动物馆实践
教材信息
1、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4th edition
M. J. Benton
41922
Wiley Blackwell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侯素宽简历:
1981年6月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生代哺乳动物演化及地层学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一项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一项。
2000.9 - 2004.6 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士
2004.9 - 2011.6 中国科学院大学 古生物及地层学专业 博士
2011.6 - 2015.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5.7 - 2016.12 美国克利夫兰自然历史博物馆 博士后
2018.9 – 2019.8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 访问学者
2017.1 – 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幼安简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颌起源以及最早期有颌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应用高精度和同步辐射CT成像、中子束扫描成像、数字三维重建及可视化、3D打印等技术手段从化石中提取精确、大量的形态学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多种定量分析手段还原早期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形态演化和宏演化历程,为颌起源、有颌类冠群起源、硬骨鱼和软骨鱼起源等脊椎动物早期演化重大跃升节点,以及有颌脊椎动物重要器官及身体构型起源提供古生物学实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获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 E0CQ010103, “百人计划 ”B类青年项目支持。
2004.9-2008.7,中山大学,生物科学,学士
2008.9-2014.6,中国科学院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博士
2014.7-2015.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无
2015.5-2018.12,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后
2018.12-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