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考古学

课程编码:180083070905P3003H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李小强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认识环境演变过程和规律,理解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揭示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文化、生存方式及生活模式的影响,了解人类获取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行为,恢复人类的食物结构,探讨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环境考古研究的基础理论以及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充分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和热点科学问题,理解和人类与过去全球变化的关系,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适应。本课程开设将为本研究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对相关专业研究生扩大知识面、增强环境考古方面的研究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预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环境考古学导论 2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考古学的本质和目标
第2节 环境考古学产生背景和发展历史
第3节 如何学好环境考古学
第二章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进展 2.5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环境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第2节 全球环境变化与和环境考古
第3节 环境考古学研究方法
第4节 环境考古学展望
第三章 考古年代学 1.5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考古年代学
第2节 相对年代法
第3节 绝对年代法
第四章 植物考古学 12学时 周新郢
第1节 植物考古学研究内容
第2节 研究思路及样品采集
第3节 微体化石分析与鉴定技术
第4节 植物大化石分析与鉴定技术
第5节 植物区系及植物地理知识基础
第五章 动物考古学 9学时 周新郢
第1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第2节 基本研究方法概述
第3节 考古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与改造
第4节 动物死亡年龄分布研究分述
第5节 骨骼表面人工改造痕迹观察与研究
第6节 骨骼表面非人工痕迹观察与研究
第7节 动物骨骼的人工破碎
第8节 动物骨骼单元分布研究分述
第六章 新生代环境变化与古人类演化 9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新生代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2节 早期人类演化与环境变化
第3节 如何开展古人类与古环境变化研究
第七章 同位素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3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同位素分析
第2节 稳定同位素考古
第3节 非传统同位素考古
第八章 古分子生物学 6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分子生物学简介
第2节 基因和基因组
第3节 遗传标记
第4节 古DNA分析及应用
第5节 分子人类学研究
第6节 蛋白组学研究及应用
第九章 农业起源、传播与影响 3.5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农业起源研究的意义及历史
第2节 农业起源及理论和假说
第3节 农业的扩散与传播
第4节 农业起源的影响
第5节 农业起源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第十章 “人类世”与全球变化研究 2.5学时 李小强
第1节 全球变化研究
第2节 “人类世”产生背景与意义
第3节 早期人类的影响与适应
第4节 全球环境事件对人类的影响

参考书
1、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四纪环境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陈淳 译)@ M.A.J.Williams(刘东生等编译) 2022年11月@1997年12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李小强,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核心研究员,古环境演化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第四纪植被与气候、环境考古、早期人类活动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已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近百篇。担任《中国科学》和《人类学报》等期刊编委。
周新郢,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