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生态科学仪器发展史

课程编码:180084071300PX001H 英文名称:History of Instruments for Ecological Sciences 课时:30 学分:1.00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 主讲教师:艾治频

教学目的要求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考验。实验观测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支撑。随着观测手段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各要素的观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源,有效促进了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生态系统“水、土、气、生”各要素的分布特征、常见观测指标、观测仪器及基本原理,梳理了主要观测仪器的发展历史。本课程同时注重观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预修课程
《生态学基础》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水-土-气-生基础 4.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水循环
第2节 土壤
第3节 气象与气候
第4节 作物生态
第二章 水观测 6.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降雨、径流、蒸散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2节 地下水位、pH、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需氧量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三章 土壤观测 6.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土壤水分、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壤水势、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质地、土壤温室气体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2节 土壤温室气体、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微生物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四章 气象观测 6.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气温、太阳辐射、风速、气压、湿度、露点、能见度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2节 反照率、日照时数、云量、大气温室气体、空气质量指数、气溶胶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五章 生物观测 5.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植株高度、胸径、根系形态、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物候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2节 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光合速率、同花效率、生物量等指标的观测仪器和方法发展史
第六章 中科院禹城站观测布局及仪器设备简介 1.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中科院禹城站发展沿革、定位、观测整体布局及主要观测设备
第七章 课程总结与交流 2.0学时 艾治频
第1节 课程交流总结与讨论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艾治频,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引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016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6-2023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从事研究工作。2023年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作为核心骨干,参与过日本环境省、文部省等资助的多个重大项目。在全球水文-作物综合模型开发与评估、全球生物质能潜力及其气候与环境效应、农田水热过程观测与模拟等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相关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优睿科(Eurekalert!)、美国每日科学(ScienceDaily)等重要评估报告及高影响科技媒体引用和报道。担任多个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审稿人及PLOS Climate期刊编委。曾获国际华人青年水科学协会(CYWater)青年科学家最佳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