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方法与应用
课程编码:1800840705Z1P4005H
英文名称: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n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杨艳昭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资源环境相关专业选修课,同时也可作为管理科学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主要教授和研讨内容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涵盖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负债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机制的多个实践案例研究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系统了解自然资本的理论基础与产生脉络、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的模型方法与技术,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和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建立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预修课程
自然资源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自然资本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3学时 杨艳昭
第1节 自然资本论的提出和发展
第2节 自然资本的概念内涵与界定
第3节 自然资本的特点和分类
第4节 自然资本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章 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与实证 3学时 王灵恩
第1节 自然资源核算理论
第2节 自然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3节 主要自然资源资产核算
第4节 研讨:S技术方法在自然资源核算中的应用
第三章 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与产品转化 3学时 王灵恩
第1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第2节 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估
第3节 旅游资源保护
第4节 研讨: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对策
第四章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 3学时 王灵恩
第1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础理论与进展
第2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思路与路径
第3节 湖州模式、承德模式)
第4节 研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的核算与实践 3学时 肖池伟
第1节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历史过程及趋势
第2节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方法
第3节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实践(西藏)
第4节 基于食物消费的生态效应评估
第六章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 3学时 肖池伟
第1节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
第2节 生态农业发展
第3节 生态旅游与生态康养
第4节 研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优化路径
第七章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学术报告 2学时 杨艳昭
第1节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学术报告
教材信息
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原型研究
杨艳昭
2018年11月
气象出版社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杨艳昭: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近年来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土资源平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先后完成了10多项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和国家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主编或参编专著8部,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主要科研贡献择要如下:(1)提出了水土资源平衡研究的框架体系与模型方法,利用GIS技术,实现了水土资源平衡研究的尺度转换;采用RS和GIS等技术,对变化背景和开放条件下中国典型地区的水土资源平衡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2)以人口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互关系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程度,科学界定了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地区,为促进形成人口合理分布、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3)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原则与技术途径,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体系与表式结构,编制完成了中国首张县/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王灵恩: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同时担任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团委委员、资源分工会副主席等。入选中科院首批特聘骨干岗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兼任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旅游研究》编委,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学术导师,吉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等学术职务;肖池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自然资源学博士学位;2019-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7月留所工作,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目前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重点基金课题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在GCB、 JAG和PPG等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SSCI论文16篇。参编中英文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