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课程编码:1800840705Z1P4003H 英文名称:Theory and Metho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封志明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相关专业选修课,同时也可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全面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发展趋势,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由分类走向综合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深刻领悟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背后的家国情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

预修课程
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3学时 封志明
第1节 从理论到实践
第2节 承载力概念的渊源
第3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跨世纪进展
第4节 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
第5节 研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第二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3学时 游珍
第1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第2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
第3节 研讨: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异同
第4节 研讨:杜绝食物浪费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
第三章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3学时 游珍
第1节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源起与发展
第2节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
第3节 研讨: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方法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4节 研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第四章 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3学时 肖池伟
第1节 生态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与研究趋势
第2节 不同要素环境容量的研究概况
第3节 研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第4节 研讨:“量变引起质变”我发现的环境变化
第五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调节因素探讨 3学时 游珍
第1节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第2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第3节 研讨:生态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第4节 研讨: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 3学时 游珍
第1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与实证
第2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
第3节 研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双评价”二者的异同
第七章 期末考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学术报告 2学时 封志明
第1节 上半场
第2节 下半场

教材信息
1、 资源科学导论 封志明 2004年01月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封志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现任《地理研究》主编(1999-2023),曾任《资源科学》主编(1994-1998)。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受聘担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咨询专家和国家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咨询专家;游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53余篇(含SCI/SSCI论文13篇),参编著作/译著8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取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8项等;肖池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自然资源学博士学位;2019-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7月留所工作,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目前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重点基金课题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在GCB、 JAG和PPG等期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SSCI论文16篇。参编中英文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