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子毒理学
课程编码:180084083000P1003H
英文名称:Modern Molecular Toxicology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赵斌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科核心课,主要面向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具备一定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研究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伤作用及分子机制,掌握分子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原理与思路,能够认识环境健康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监测及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
预修课程
涉及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现代分子毒理学概述 3学时 秦占芬
第1节 现代分子毒理学概述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的分子机制 3学时 何滨
第1节 环境污染物体内吸收、分布、转化的分子机制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与毒性相关分子的分析方法 3学时 何滨
第1节 环境污染物与毒性相关分子的分析方法
第四章 新兴交叉学科技术手段在分子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1节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与分子毒理研究 3学时 何滨
第2节 蛋白质组和金属组学与分子毒理研究 3学时 何滨
第3节 代谢组学与分子毒理研究 3学时 赵斌
第五章 典型环境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
第1节 环境污染物对信号通路的干扰与毒理效应 3学时 赵斌
第2节 污染物与激素受体的作用及内分泌干扰效应 3学时 秦占芬
第3节 污染物的DNA损伤及致癌性 3学时 秦占芬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造成机体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 6学时 秦占芬
第1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殖毒性、机制及研究方法
第2节 环境污染物的发育毒性、机制及研究方法
第七章 环境污染物与疾病关联的分子毒理学基础
第1节 生命早期污染物暴露导致成年后的健康损伤及跨代遗传 3学时 秦占芬
第2节 污染物相关神经系统健康效应的分子毒理机制 3学时 赵斌
第3节 污染物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毒理机制 3学时 赵斌
第八章 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估前沿问题与分子毒理学 6学时 赵斌
第1节 分子毒理学研究与环境健康研究前沿进展
第2节 分子毒理学与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估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首席教授赵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作为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从事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的研究工作。200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环境分子毒理学课题组负责人。国际杂志Environ Health Perspect区域编委(Regional Editor),Toxicological Sciences(IF:4.328)编委,《环境化学》杂志编委,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011获年国际毒理学会&国际毒理联合会SOT/AstraZeneca Travel Award,2011年获中国毒理学会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istent Toxic Substances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Award)。主讲教师秦占芬研究员: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10月进入生态中心工作至今。长期以国际通用模式生物非洲爪蟾为实验动物开展POPs毒理学研究,近年来开展我国本土两栖动物种黑斑蛙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另外,致力于发展基于两栖动物的化学品毒性评价方法,为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环保公益项目、“863”课题、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多项课题。在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 Techn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二十多篇,中文核心文章二十多篇,编制国家/行业标准多项,获专利授权1项。主讲教师何滨研究员: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卫生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4月至8月在香港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石墨炉原子吸收基体改进技术、超痕量金属污染物的分离富集、色谱与原子光谱联用进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形态分析、金属组学等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国测试学会CAIA一等奖二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国外SCI收录杂志上发表60余篇。谢群慧副研究员:200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香港科技大学及巴黎高师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5月进入生态中心工作至今。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尤其在AChE生物标志物在神经及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二恶英的神经毒理机制与AhR信号通路,进一步拓展了对AChE调控机制的认识。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在Environ Health Perspect、Environ Sci Techn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