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水质界面过程原理

课程编码:180084083002P3003H 英文名称: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quatic Surface Process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郑建中等

教学目的要求
课程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天然与水处理过程中的界面现象展开,在讲授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讨论典型的天然界面过程以及水处理过程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以期学生对环境界面过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或工程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修课程
环境化学、物理化学、大学化学之一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水质界面过程概述 2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水质界面过程概述
第二章 胶体科学与水化学基础 4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胶体科学与水化学基础
第三章 胶体颗粒的电动现象及双电层理论 4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胶体颗粒的电动现象及双电层理论
第四章 胶体颗粒的稳定性、混凝及絮凝 6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胶体颗粒的稳定性、混凝及絮凝
第五章 铝铁硅矿物的固液界面化学 2学时 杨晓芳
第1节 铝铁硅矿物的固液界面化学
第六章 矿物的溶解与沉淀 4学时 赵旭
第1节 矿物的溶解与沉淀
第七章 界面吸附机制与表面络合模型 4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界面吸附机制与表面络合模型
第八章 天然水体光化学 4学时 赵旭
第1节 天然水体光化学
第九章 电化学强化界面过程 6学时 赵旭
第1节 电化学强化界面过程
第十章 膜分离界面过程 2学时 赵旭
第1节 膜分离界面过程
第十一章 化学强化氧化/还原过程 4学时 赵旭
第1节 化学强化氧化/还原过程
第十二章 污泥处置技术原理 4学时 杨晓芳
第1节 污泥处置技术原理
第十三章 多介质环境修复技术原理 4学时 郑建中
第1节 多介质环境修复技术原理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郑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美国克拉克森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受污染(重金属、含氯有机溶剂、原油及油品)土壤-地下水系统的修复,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及应用,页岩气产出水中盐分及代表性特征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以及环境胶体与界面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赵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1999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实验室工作。一直致力于环境电化学/光电化学水处理与资源化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功能性电极材料研发、污染物的光电化学微界面转化过程、基于光电过程的高级氧化技术等方面开展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工程实践应用的系列研究工作。研究技术在重金属废水资源化处理与利用、高盐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推广应用。
杨晓芳,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异味(恶臭)污染识别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重大专项子课题等4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水体污染控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9篇(1篇ESI高被引),SCI总计他引18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6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七/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