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与原理

课程编码:180084083001P3002H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y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刘思金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课,也可作为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普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基础”等。本课程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环境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待解决问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环境毒理与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等,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认识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效应,熟悉环境健康研究中常用生物技术,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预修课程
涉及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15学时 刘思金
第1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第2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及范例
第3节 基因克隆与扩增
第4节 基因表达调控的检测技术方法
第5节 环境肿瘤学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常用毒性指标及研究方法 30学时 高明
第1节 常用毒性指标及研究方法(上)
第2节 常用毒性指标及研究方法(下)
第3节 毒理学研究常用实验动物模型及疾病模型(上)
第4节 毒理学研究常用实验动物模型及疾病模型(下)
第5节 DNA损伤与遗传毒性(上)
第6节 DNA损伤与遗传毒性(下)
第7节 表观遗传毒性及常用研究方法(上)
第8节 表观遗传毒性及常用研究方法(下)
第9节 基因组学与生信分析(上)
第10节 基因组学与生信分析(下)
第三章 课程内容的串讲与答疑 3学时 刘思金
第1节 课程内容的串讲与答疑
第四章 考试 2学时 刘思金
第1节 考试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刘思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医学院儿童医院完成博士后的学习。2008年至2009年,在塔夫斯大学医学院任讲师。2009年8月入选百人计划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2014年终期考评被评选为优秀。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ancer Research, ACS Nano, Oncogene, 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POPs研究集体的主要完成者,获中科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获2015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入选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 高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长期从事重金属和有毒纳米颗粒等污染物导致健康危害的分子机制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Advanced Science, Nano Today等SCI论文二十余篇。马娟,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心任职至今。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生物学和健康毒理学,主持多项国家基金委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dvan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