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激光器件及测试技术

课程编码:180211085408P2009H 英文名称:Laser Device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麻云凤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激光领域元器件性能要求,展开激光器件专项测试技术教学,使研究生达到满足科研工作的基础测试技术能力。

预修课程
激光技术、应用光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言 1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课程主要内容
第二章 激光技术简单介绍 2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激光发展史、激光产业、激光器件种类
第三章 光学元件检测基础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检测中常用光源、接收器、典型检测仪器
第四章 光学元件表面疵病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检测的意义、ISO10110表面缺陷类型:气泡、杂质、应力双折射、非均匀性、条纹等,表面疵病危害、表面疵病的检测原理、表面疵病的检测标准、表面粗糙度基本概念及测量、波前PSD的检测、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进解
第五章 透反射率测试技术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透反射率测量意义、概念定义、分光光度计原理、检测标准、光学元件高反射比、高透射比测量系统的测量原埋、最新技术文献讲解
第六章 偏振测量技术 3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偏振测量技术的意义及应用、偏振测量技术基本原理、检测仪器开发、检测国家标准、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七章 光学元件面形偏差检测技术 4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面形偏差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表面质量测量仪器的发展现状、激光干涉仪的发展现状、轮廓仪的发展现状、波面的数字指标、平面面形偏差检测、球面面形偏差检测、非球面面形偏差检测
第八章 光学透镜半径、厚度及中心偏的测量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球面曲率半径测量、球面厚度测量、球面透镜中心偏、球面透镜及透镜组定中心、柱面镜厚度、中心偏等几何偏差的检测
第九章 光学元件加工、表面处理与镀膜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表面形状公差、表面缺陷公差、定义、实例、检测
第十章 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技术 4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激光损伤阈值的研究现状、激光损伤阈值的主要标准、激光损伤阈值的基本概念、激光损伤阈值测试方法、激光损伤阈值的确定、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一章 激光光束质量评测技术 4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评价近场光束质量、评价远场光束质量、评价光束传输质量、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二章 应力测试技术 3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内容研究应力的意义、应力的产生、测试应力的方法、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三章 激光功率测试技术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激光功率测试计量研究现状、激光功率计分类、测量原理及仪器开发、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四章 激光能量测试技术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测试计量研究现状、测量原理、高能激光能量直接测量技术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五章 激光光束质量评测技术 4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表面质量评价、评价近场光束质量、评价远场光束质量、评价光束传输质量、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六章 激光光谱检测技术 3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国际标准概念术语定义、激光光谱仪及波长计原理、典型测试数据讲解
第十七章 激光时域参数检测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纳秒激光、皮秒激光、飞秒激光时域测量:自相关、FROG、SPIDER、条纹相机、光电探测器等,激光线宽测量、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八章 激光雷达典型参数检测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激光雷达发展现状、激光雷达分类、激光雷达测试方法、最新检测技术文献讲解
第十九章 激光辐射安全评测技术 3学时 麻云凤
第1节 国内外激光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激光对人眼的损伤、对皮肤的损伤、激光防护镜、防护服、激光作业区域安全防护要求
第二十章 集中考试 3学时 郭广妍
第1节 集中考试

参考书
1、 激光器件 周广宽 4075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麻云凤,女,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激光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国科大岗位教授,全国光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87)秘书长,同时任TC284、TC103-SC5、MTC14等标委会委员。技术方向: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光束整形技术研究、全固态皮秒激光技术、激光器件检测技术、激光辐射安全评测及光电测量,主持国家/省部级任务19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文章40余篇;国标4项;起草和签发1000余份检测报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各1项、中科院院长奖、李佩教师奖。
郭广妍,博士,副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主要学科方向::光学设计及测试计量技术。发表论文13篇,第1作者SCI 3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1项,软件著作权2项;起草检测报告、技术报告50余项;参研国军标、企标4项;协助指导研究生7人。2017年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2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