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微生物-植物互作前沿进展

课程编码:180085071005P4003H 英文名称:Frontiers and Progress in Microbe-plant Interactions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张杰等

教学目的要求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其他小型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人类与环境中众多的微生物长期相互作用并共同进化。微生物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间进行广泛的物质、信号和能量交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作用方式,密切影响自然界的众多生物学和化学过程。一些病原微生物侵染宿主,操控宿主的免疫和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以获取营养;一些有益微生物与宿主形成互惠共生的关系;一些微生物影响和操控其他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微生物间的互作关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通过课程学习和研讨 1)掌握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了解病原微生物致病的基本策略和植物免疫机制框架;3)了解有益微生物与植物共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框架;4)了解现代微生物组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要求选课学生具有微生物学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作用研究方向的兴趣。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概论 3学时 张杰
第1节 微生物-植物互作的进化历史
第2节 微生物-植物互作的研究前沿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致病与植物免疫操控 3学时 张杰
第1节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研究前沿进展
第2节 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前沿进展
第三章 真菌与植物共生互作 3学时 高程
第1节 菌根共生的概念
第2节 菌根共生研究现状
第四章 根瘤菌与植物共生互作 3学时 高程
第1节 生物固氮的意义
第2节 根瘤共生的研究现状
第五章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微生物组 3学时 高程
第1节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概念
第2节 植物次生代谢物-微生物组互作研究现状
第3节 植物代谢物分析技术
第六章 合成菌群 3学时 高程
第1节 菌种的筛选和培养
第2节 合成菌群的构建
第3节 合成菌群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第七章 前沿展望(课程考核) 2学时 张杰
第1节 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前沿展望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张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杰博士围绕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开展研究工作,揭示了病原微生物分泌蛋白多种致病新策略,发现了植物免疫激活核心激酶和信号调控机制。在Cell Host & Microbe、The Plant Cell、Molecular Plant、eLife、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国际知名期刊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论文,部分成果获评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优秀会员;担任PLoS Pathogens期刊Guset Editor;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课题等。高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真菌组与生态功能课题组长,入选中科院引才计划B类,获得择优支持。长期从事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微生物组稳定性研究方法的开发、微生物群落构建理论的拓展、整体论在共生体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以第一和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 Commun(2篇),PNAS(1篇),ISME J(1篇),New Phytol(3篇),Mol Ecol(2篇)等发表论文17篇,包括高被引论文2篇,H指数22,应邀在2022年第11届国际菌根大会做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