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课程编码:180085071005P5002H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课时:40
学分:1.00
课程属性:实验课
主讲教师:王红梅等
教学目的要求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是医学基础病理学和临床病理诊断的关键技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基因研究的重点已由结构转向功能。生命科学与医药学进一步渗透、交叉与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等结合,向定量化和分子水平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形态、功能和代谢的一种有力检测工具。本课程为微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专业研究生专业课,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现代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技术方法,为从事免疫组化及相关学科的生命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实验技术基础。
预修课程
生物化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理论课程
第1节 免疫组化的基本理论原理与应用 3学时 王红梅
第2节 原位杂交技术的理论、应用与新进展 3学时 彭景楩
第3节 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3学时 赵勇
第4节 细胞生物学的新技术、新进展 3学时 丁文军
第二章 实验课程
第1节 实验准备 3学时 王红梅
第2节 实验动物取样、固定与保存 4学时 彭景楩
第3节 组织切片与固定等准备 3学时 赵勇
第4节 免疫组化染色 4学时 丁文军
第5节 显微成像及数据分析 3学时 王红梅
第6节 用于流式细胞术分析的细胞分离与染色 4学时 王红梅
第7节 流式细胞仪上机操作及数据分析 7学时 王红梅
教材信息
1、
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
蔡文琴@邱曙东,宋天保
2009年12月@2008年
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王红梅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干细胞的生育力维持与重建”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199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王红梅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1)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和胎盘发育;(2)干细胞与生育力的维持和重建。曾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领雁银奖、振翅奖”。培养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国家奖学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Res,Dev Cell,Cell Rep,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及综述80余篇。彭景楩 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殖免疫组长,2001-2011年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生殖分子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1)妊娠过程中免疫分子表达及调控机制:以生殖免疫调控基因和相关因子为切入点,探索母-胎免疫耐受机制;2)基因疫苗机理与应用的研究:以基因疫苗为技术平台,研究免疫控制生育、免疫抗生殖系统肿瘤的分子机理。96年4月-98年11月在美国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和Rutgers大学完成二项博士后研究。2000年4月-2000年12月在Rutgers大学作合作研究。承担和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有:科技部“九五”攻关专题项目、863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滚动”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97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首席)。指导硕士生名、硕博连读生、博士生共计36人;发表论文91篇。其中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55篇;参编学术著作国内外各一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03年、06年两次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11年“十一五”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母胎免疫豁免和排斥的分子机理”(No. 2011-01-D05)。赵勇,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共济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移植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理事,Exp Rev of Clin Immunol 和Cell Mol Immunol编委。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3年8月-1995年3月 日本东京三菱化成生命科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 1995年3月-2000年5月 在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移植生物学研究中心博士后;2000年5月起至2003年8月 任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助理教授; 2003年8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移植免疫学研究,主要对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及其发生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抑制性免疫细胞的诱导与应用、胸腺发育分化的分子调节、巨噬细胞生物学等免疫学领域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在Natu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EM, Blood, Journal of Immun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及Transplantation等发表SCI文章2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7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编《异种移植免疫学》及《移植免疫耐受》,参编《Life Science in Space: Experiments on Board the SJ-10 Recoverable Satellite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科学实验. II 生命科学》、《免疫学前沿进展》等5部书籍。目前主持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1项,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
丁文军 博士/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个人简介
1988年和1996年在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学习。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日本山梨县环境科学研究所任STA特别研究员。2001-2002年在日本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任协力研究员。2002-2004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200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物系常务副主任。2007-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2-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总支书记。2015-至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委员,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命学科群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
研究兴趣:从事环境与健康、糖尿病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对机体发育和代谢的毒性效应及其代谢特征;(2)环境污染物诱导机体损伤的分子免疫调控机制;(3)可吸入颗粒物和人工合成纳米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暴露风险评价;(4)天然活性产物改善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药效分子作用机理。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973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团队项目1项、环保部公益专项2项、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已在Small、Redox Biology、Environment Pollution、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Stem Cells、Chemosphere、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Apoptosis、Toxicology in vitro、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主编《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化学第一分册)》、《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化学第二分册)》、《国内外化学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排序比较研究》和《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生物分册)》4部。现担任国家生态环保部环境与健康顾问组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理与毒理学分会副会长;Heliyon、PLosOne、《神经药理学报》、《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环境与职业医学》、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y编委。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上作会议报告和研讨会上重点发言。
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9)、中国科学院李佩优秀教师奖(2018)、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