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组学与系统进化
课程编码:280227071001D3002
英文名称:Plant Genomics and Phylogeny Evolution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毛康珊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为植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所开设的专业研讨课。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主要讲授本学科在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是通过专题讲座和研究案例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对我园植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和认识,掌握植物基因组学与系统进化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最终达到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精神。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植物基因组学导论
第1节 植物基因组学导论 4学时 王婧
第二章 果树基因组学
第1节 果树基因组学 4学时 王婧
第三章 生物信息学技术与方法
第1节 生物信息学技术与方法 4学时 马涛
第四章 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第1节 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4学时 马涛
第五章 质谱技术与蛋白质组学
第1节 质谱技术与蛋白质组学 4学时 马涛
第六章 组学技术与系统进化
第1节 组学技术与系统进化 4学时 余岩
第七章 绿色植物基因组演化与关键适应
第1节 绿色植物基因组演化与关键适应 4学时 余岩
第八章 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及应用
第1节 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及应用 4学时 毛康珊
第九章 文献读书报告
第1节 文献读书报告 4学时 毛康珊
第2节 文献汇报 4学时 毛康珊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毛康珊,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长期立足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开展柏科植物的基因组学与系统进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青、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项目等项目和四川省杰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Molecular Ecology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7篇,部分成果写入美国科学院院士主编教科书;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8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四川省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全国林业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担任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Plant Diversity、Plant Methods等期刊副编辑和编委等学术职务。主讲《分子生态学》、《宏观生物学》、《林木遗传与良种工程》等课程。
王婧,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近五年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研发任务。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PNAS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马涛,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杨柳科植物进化基因组学和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近些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在杨柳科植物物种多样化、性别决定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并列)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Genome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和New Phytologist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
余岩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计算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分子标记提取和物种起源扩散的多种理论方法并开发了相关工具,成果应用于细菌/病毒的起源与传播路径、动植物的迁移和扩散、环境气候对物种的影响等领域。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BE,?MPE,?Annals of Botany?等进化生物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系列SCI论文17篇,其中3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SI高被引,ESI总被引2000余次。研究成果“西南地区特色类群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国家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四川省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等各级项目10项300余万;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参编工具书《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和《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副主编《四川湿地植物彩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