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系统生态学
课程编码:2802270713X1M3001
英文名称:Advance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Ecosystem Ecolog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王小丹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生态学专业课,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教师授课、学生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认知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的特点,掌握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的兴趣,启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预修课程
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相关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及研究意义 3学时 王小丹
第1节 青藏高原的生态效应
第2节 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历史
第3节 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青藏高原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 6学时 王小丹
第1节 高原植物光合作用的特征
第2节 高原生态系统的碳固定
第三章 高原植物对高寒环境的适应 6学时 朱万泽
第1节 高寒环境的特征
第2节 植物适应高寒环境的机理
第3节 高寒环境中垫状植物的正相互作用
第四章 全球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6学时 高永恒
第1节 青藏高原全球变化的特征
第2节 气候变暖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3节 氮沉降增加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4节 CO2加富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及驱动机制 6学时 魏达
第1节 高原植被物候变化与影响因素
第2节 高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归因
第六章 青藏高原草地的退化及其恢复治理 6学时 洪江涛
第1节 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第2节 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措施
第3节 高原生态工程及其效益
第七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优化管理 3学时 朱万泽
第1节 高原草地的草畜平衡
第2节 高原草地的优化管理
第八章 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展望与讨论 4学时 赵慧
第1节 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展望
第2节 课堂讨论、答疑
第3节 课堂讨论、总结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王小丹,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山环境与高寒生态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GCB、JGR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设计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专项支持。主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成果由国务院新闻办专题发布。提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技术体系,被中央纳入新时代治藏方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十九届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科学院科学促进发展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第七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获得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资助。现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高寒生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山地资源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朱万泽,三级研究员,长期从事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30余篇;参编专著3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
高永恒,博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担任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草地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等19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SCI论文20余篇,参与编著和翻译英文专著各1部,授权各类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担任学术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编委以及《草地学报》(CSCD核心)和《草业科学》(CSCD核心)责任编委。
魏达,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青藏高原碳通量研究。建立青藏高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碳汇监测网络,针对重大生态工程碳汇效应开展研究,系统认知青藏高原碳通量基本格局、变化过程和人类提升潜力等。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PNAS和GCB等发表论文20余篇,科学观点写入《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和《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科学方案》,列入第二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亮点成果。获西藏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等。
洪江涛,成都山地所副研究员。
赵慧,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原生态格局和功能领域的研究,重点涉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生态格局演变、生态服务功能的权衡协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8项,参编中文专著1部。2018年,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西藏自治区高层次柔性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