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自然地理学热点科学问题

课程编码:280227070501D3001 英文名称:Hot issues in Physical Geograph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吴艳宏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重点围绕陆地表层格局、自然地理过程和全球变化等关键问题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介绍自然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核心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当前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重点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把握在实际科研中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预修课程
要求具有自然地理学、环境地学、水文学、地貌学、全球变化、资源科学、RS与GIS等背景。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古地理研究前沿 3学时 吴艳宏
第1节 古地理研究前沿
第二章 地貌学研究前沿 3学时 吴艳宏
第1节 地貌学研究前沿
第三章 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前沿 4学时 吴艳宏
第1节 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前沿
第四章 陆表水热过程与格局研究前沿 3学时 刘维明
第1节 陆表水热过程与格局研究前沿
第五章 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前沿 3学时 刘维明
第1节 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前沿
第六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前沿 3学时 刘巧
第1节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前沿
第七章 生物地理学研究前沿 3学时 刘巧
第1节 生物地理学研究前沿
第八章 全球变化水文学前沿 3学时 邴海健
第1节 全球变化水文学前沿
第九章 科学大数据支持下陆表格局变化监测的前沿技术 3学时 王涛
第1节 科学大数据支持下陆表格局变化监测的前沿技术
第十章 全球变化与植被物候研究前沿 3学时 邴海健
第1节 全球变化与植被物候研究前沿
第十一章 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研究前沿 3学时 周俊
第1节 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研究前沿
第十二章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前沿 3学时 王涛
第1节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前沿
第十三章 人类活动的气候效应研究前沿 3学时 吴艳宏
第1节 人类活动的气候效应研究前沿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吴艳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9),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获得者(2022)。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部,多篇咨询建议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刘维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21年)。长期从事灾害地貌、古山地灾害研究和教学。发表论文近70篇,参与的三篇咨询建议报告均获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刘巧,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冰川学研究,研究气候变化、山地冰川物质平衡及其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响应,重点关注与冰川变化相关的水文及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和冰川水文响应,冰川水文的冰内及冰下过程,同时关注与之相关的冰川-冰湖变化及其诱发灾害过程。
赵 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山地地表水热过程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应用。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0余篇,兼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热红外遥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数字山地专委会秘书长,荣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等奖励。
王涛,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候选人,四川省海外引进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英文专著3部。
邴海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和教学。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篇,授权专利4项。
周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山地磷循环及生态修复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译著)4部,2篇论文被国际研究生教材引用,1篇咨询建议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