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分子育种与生态栽培学
课程编码:180209090503M2001H
英文名称:Forage Molecular Breeding and Ecological Cultivation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陈良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牧草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育种现状、育种分子技术、牧草种质资源、牧草主栽品种分布、建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牧草收获技术等。通过牧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了解我国主要牧草的特性、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具备牧草育种的基本技能,将现代育种技术和手段能够熟练运用到今后的牧草育种工作。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牧草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介绍 20学时 郝怀庆
第1节 草牧业理论和基本知识
第2节 牧草种质资源
第3节 牧草常规育种及现代分子育种
第4节 牧草主栽品种与环境适宜性
第二章 牧草建植及病虫害管理 20学时 陈良
第1节 牧草建植技术
第2节 牧草水肥管理
第3节 牧草病虫害防治
第4节 牧草高效收获原理与技术
参考书
1、
《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云锦凤
2001年1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中国主要栽培牧草适宜性区划》
辛晓平、徐丽君、徐大伟
2015年3月
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陈良,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骨干岗位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湖北省杰青。现任湖北省植物学会秘书长、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园艺学会理事、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Diversity国际期刊Associate Editor。目前主要从事草坪草/牧草种质资源抗逆机制解析及优质高抗新种质创制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学院战略性先导科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Plant Phys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用超过2000次,授权专利4项,参编专著2部。
郝怀庆,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和作物分子育种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主要草-畜分子育种与新品种培育”、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种子精准设计的分子基础”、“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主要农作物抗病虫害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等。在甜高粱、玉米抗逆高产、重要性状分析、关键基因挖掘以及新品种(系)培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背景。申请专利4项,授权2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New Physiologis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SCI 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