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学及增养殖技术
课程编码:280214070703P3004
英文名称:Phycology and Aquaculture Technology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段德麟等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及部分实验,对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藻类学的学生进行知识补充,对学过藻类学学生的进行知识系统和提高。使海洋学院的学生掌握藻类的概念、分类、分布及特征、增殖技术、繁育及养殖技术,为海洋生物、水产、海洋生态、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生,将来从事科研、教育及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1)了解藻类形态、构造、生殖、生活史、系统发育、生态习性和进化系统等知识;(2)熟悉藻类生理、生态、遗传研究现状,了解藻类学领域前沿及动态;(3)了解藻类繁育、养殖及增殖技术及发展历程,掌握其对经济、生态及社会的作用。
预修课程
水生生物学、植物学、普通生态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藻类分类及其代表种
第2节 藻类生态分布和意义
第3节 藻类生殖及分裂
第二章 绿藻门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绿藻分类及其代表种、生活史特征
第2节 绿藻与生态环境
第3节 绿藻研究进展
第三章 蓝藻门 3学时 刘建国
第1节 蓝藻细胞结构
第2节 蓝藻分裂及分布
第3节 蓝藻产业的经济价值
第四章 褐藻门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褐藻生活史特征、细胞结构
第2节 褐藻分类及其代表种
第3节 褐藻基因组
第五章 红藻门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红藻分类及其代表种、细胞结构
第2节 红藻繁殖及生活史特征
第3节 典型红藻基因组
第六章 藻类多样性及系统进化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藻类系统发育及系统进化
第2节 藻类起源及多样性
第3节 藻类繁殖及生活史演化、藻类生命之树
第七章 大型海藻生理生态 6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海藻组织培养理论
第2节 海藻组织培养技术与方法
第3节 海藻对生态环境的互作关系
第4节 海藻与其它生物的共生与竞争
第5节 大型海藻生态习性
第6节 有害藻华
第八章 微藻及光合、呼吸代谢 6学时 刘建国
第1节 微藻主要类型
第2节 微藻光合色素类型
第3节 典型微藻生活史特征
第4节 微藻碳固定
第5节 微藻光合产氢
第6节 微藻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
第九章 微藻培养原理与技术 3学时 刘建国
第1节 微藻生长及培养
第2节 影响微藻生长的环境因子
第3节 微藻规模化培养
第十章 硅藻、螺旋藻、雨生红球藻培养技术 3学时 刘建国
第1节 硅藻、螺旋藻、雨生红球藻生物学特征及培养方式
第2节 微藻生物反应器设计与应用
第3节 活性物质开发及产业化价值
第十一章 海藻遗传与育种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海藻遗传学研究历史及现状
第2节 海藻遗传与育种技术及应用
第3节 海藻连锁图谱构建和组学研究进展
第十二章 海带育苗及养殖技术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中国海带养殖历史
第2节 海带生物学基础和育苗工艺流程
第3节 海带养殖模式及养殖存在问题
第十三章 紫菜育苗及养殖技术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紫菜生物学基础、种质保存、鉴定和评价
第2节 紫菜育苗技术
第3节 紫菜养殖技术工艺
第十四章 江蓠繁育及养殖技术 3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江蓠生物学基础及研究历史
第2节 江蓠育苗技术和养殖方式
第3节 江蓠养殖病害与防控
第十五章 海藻增殖技术 2学时 段德麟
第1节 海底森林及生态学
第2节 典型海藻增殖技术、海藻场丧失及修复
参考书
1、
藻类学(原书第四版)
段德麟等
2012年6月
科学出版社
2、
海藻栽培学
何培民等
2018年11月
科学出版社
3、
海藻与海藻栽培学
赵素芬等
2012年9月
国防工业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段德麟,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开展海藻遗传及组学研究,藻类适用性进化研究,海藻繁殖及发育研究,围绕海藻品种选育及应用,海藻机能性组分及代谢,提高海藻养殖及其综合利用效益,满足国家及社会的需求。作为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1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等在内的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5次。
刘建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藻类与藻类生物技术研究方向PI,主要围绕经济微藻(红球藻、盐藻、小球藻、橘色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大型产胶红藻(卡帕藻、麒麟菜和江蓠等)种质资源及生物制品开发,在上中下游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探索,突破科学原理技术,为支撑我国藻类生物能源(光合制氢、产油)与生物制品(天然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卡拉胶等)开发,创建新型产业提供了关键的核心技术。近期,针对全球热带海草/藻床资源日渐衰退问题,选择海菖蒲、泰莱、喜盐草等典型热带海草/藻,开展基础性理论研究,从中挖掘生态保护与人工修复技术体系,探究海草/藻资源恢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