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心理学

课程编码:180207040200MX002H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课时:30 学分:1.00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 主讲教师:王妍

教学目的要求
环境心理学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心理学将社会物理环境融入心理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前沿交叉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解释各种环境条件下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类如何与社会物理环境和谐相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树立科学研究理念,并掌握环境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历史、理论流派及前沿动态。学生应掌握:环境与人类行为如何相互作用,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空间与行为的关系,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灾难与心理创伤,心理学与环保行为,特殊环境人类行为及脑机制,人格与社会物理环境的关系,自然和文化环境对心脑健康的影响。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如环境(自然环境、特殊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应对?过度拥挤、交通拥堵和噪音对人们有何影响?为什么人们乱扔垃圾或破坏环境?社会物理环境如何影响人格和行为?住宅、工作和社区环境是否可以通过设计达成减少压力、提高生产力和促进体育活动的目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研究问题、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勇于实践,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环境心理学问题,并尝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动手实操能力。本课程将采用大量前沿研究和干预实例,分别呈现噪音、温度、颜色、拥挤、空气质量、环境污染、高原缺氧、自然灾难、网络、社会、家庭等正常或特殊环境对人们行为、认知、情绪、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影响过程。本课程强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将重点讨论人与环境互动的基本心理过程。我们也将介绍一些环境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如建筑,健康促进,城市管理和教育。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论 王妍
第1节 课程基本信息 1.0学时
第2节 心理学简介:历史、研究内容、学派、概念等 1.0学时
第3节 环境心理学简介:环境心理学定义、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对象等 1.0学时
第二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王妍
第1节 感知觉:定义、属性 0.4学时
第2节 环境知觉:定义、环境信息特点、分析方法、环境知觉理论 0.4学时
第3节 环境认知:认知、环境认知、认知地图、表象特征 0.4学时
第4节 寻路 0.4学时
第5节 潜在环境认知 0.4学时
第三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王妍
第1节 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 0.3学时
第2节 亲环境行为 0.3学时
第3节 资源保护策略 0.3学时
第4节 人口素质问题 0.3学时
第四章 环境因素与行为1 王妍
第1节 颜色:基本概念、心理感受、偏好、红色心理效应、相关标准 1.0学时
第2节 光:光的作用、光污染、色温与心理、光与行为 1.0学时
第3节 噪音:噪音与健康 1.0学时
第五章 环境因素与行为2 王妍
第1节 空间、拥挤:领地、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密度和拥挤 1.0学时
第2节 气味:嗅觉、气味导航、气味与行为 1.0学时
第3节 气候:气候变化、温度与行为 1.0学时
第六章 特殊环境与行为 王妍
第1节 虚拟环境:特点、人际交往、网络行为、信息过载、虚拟环境与行为 1.5学时
第2节 高原环境:特点、生理、心理、测评与干预 1.5学时
第七章 环境与人格 王妍
第1节 人格:大五人格、测量、气质、性格 0.8学时
第2节 环境与人格:地域、家庭、社会的影响 0.8学时
第3节 从众:非理性群体、影响因素、神经科学研究 0.8学时
第4节 刻板印象 0.8学时
第八章 压力环境与心理健康 王妍
第1节 压力介绍 0.8学时
第2节 压力研究方法 0.8学时
第3节 压力影响行为和健康 0.8学时
第4节 压力干预 0.8学时
第九章 学生分组课堂报告 王妍
第1节 学生分组课堂报告 6.0学时
第十章 开卷考试 王妍
第1节 课堂开卷考试 3.0学时

教材信息
1、 环境心理学 苏彦捷 2016年10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环境心理学 保罗·贝尔 2009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王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社会认知科学分会理事,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研究助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应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及认知功能改善的身心训练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SCI、CSCD论文20余篇,曾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