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作物栽培新技术理论与实践研讨

课程编码:180209090101P4001H 英文名称: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Techniques for Crop Cultivation 课时:20 学分:1.00 课程属性:研讨课 主讲教师:刘小京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农学专业研究生专业研讨课,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目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新征程为作物栽培提出新需求。本门课程针对新时期作物栽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重点讲授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现代栽培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作物栽培内涵作用和作物栽培新技术,拓展研究视野,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作物栽培学主要研究作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人为构建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作物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和健康生产,是土壤学、耕作学、作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化学、农业资源环境学、信息学和农业机械学等的交叉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掌握作物栽培的内涵作用,了解现代栽培技术及应用,并能够综合运用现代栽培学原理和技术,结合新时期作物栽培需求,研讨作物栽培新技术,为开展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加“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预修课程
现代作物栽培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刘小京
第1节 作物栽培发展历史
第2节 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
第3节 作物栽培学发展方向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内涵与作用 2学时 刘小京
第1节 作物栽培学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2节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内涵
第三章 现代栽培新技术 5学时 刘小京
第1节 作物栽培新技术原理
第2节 课堂研讨
第3节 课堂研讨
第4节 国内外新技术发展动态
第5节 课堂研讨
第四章 作物栽培新技术研讨 8学时 刘小京
第1节 新技术在作物栽培学中的应用
第2节 课堂研讨
第3节 课堂研讨
第4节 新技术在作物栽培学中发展
第5节 课堂研讨
第6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新技术的应用、问题和解决途径
第7节 课堂研讨
第8节 课堂研讨
第五章 作物栽培学现代技术的实践与展望 2学时 刘小京
第1节 我国未来作物栽培学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2节 我国作物栽培学重点突破的领域

参考书
1、 中国作物栽培史 刘旭 2022-08-01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刘小京,男,57岁,博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盐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包括盐碱地改良利用、咸水安全灌溉、植物耐盐生理生态及盐碱区生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