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及渔业生态学
课程编码:180209090800P1005H
英文名称: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Ecolog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杨红生等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渔业水环境的特点,掌握渔业水域中非生物因素对水产生物的影响及水产生物的适应,以及水产生物的生态效应。熟悉渔业环境下种群的结构和特征、种群的生长和限制(制约)因素,理解群落内的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的分化,群落的结构发展和演替,熟悉水产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生态效率、理解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演化,熟悉渔业水域的生物生产过程,了解渔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水产承载力评估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掌握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维护、优化及治理的生态原理,提高渔业水域水质调控和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域和水产资源,改进水产品质量,为提高水体生产力和水域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预修课程
养殖水域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原理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杨红生
第1节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第2节 水域及渔业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个体生态学 2学时 杨红生
第1节 生态因子的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第2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适应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3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种群结构
第3节 种群统计
第4节 种群增长
第5节 生活史对策
第6节 种群管理:研究案例
第四章 行为生态学 6学时 杨红生
第1节 行为生态学概念与内涵
第2节 觅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
第3节 社群行为
第4节 动物的通讯
第5节 海参行为学特征:研究案例
第五章 群落生态学 6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第2节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第3节 生态位及分化
第4节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第5节 食物网
第6节 群落的时空格局
第六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3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稳态转换
第3节 宏系统生态学
第4节 生态学研究方法论:科学哲学
第七章 水域及渔业生态学研究方法 6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水域环境研究方法
第2节 个体和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3节 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4节 水库、湖泊等大型水体鱼产力的评估
第5节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优化结构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6节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优化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八章 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6学时 杨红生
第1节 水域生态系统特点
第2节 海洋生态系统
第3节 陆水生态系统
第九章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6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主要元素的循环与平衡
第3节 主要物质的循环与平衡
第4节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5节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面临的挑战
第十章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天然生产力与承载力评估 6学时 刘家寿
第1节 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第2节 水体渔产力
第3节 渔业水域承载力评估
第十一章 水域生态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 6学时 杨红生
第1节 水域生态牧场概念
第2节 建设原理与类型
第3节 建设内容与途径
第4节 发展态势与展望
第十二章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
第1节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学时 刘家寿
第2节 淡水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管理 1学时 刘家寿
第3节 淡水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1学时 刘家寿
第4节 赤潮现象 0学时 杨红生
第5节 生态环境的全球变化 0学时 杨红生
第6节 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学时 杨红生
第7节 渔业资源的管理 1学时 杨红生
第8节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管理 1学时 杨红生
第9节 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学时 杨红生
第10节 生物入侵 0学时 杨红生
第11节 生态修复 0学时 杨红生
参考书
1、
动物生态学原理
孙儒泳
2019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海洋生态学
沈国英
2010年1月
科学出版社
3、
养殖水域生态学
董双林
2004年12月
中国农业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杨红生,男,博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养殖生态与养殖设施、生境修复与资源养护、刺参生物学与遗传育种等研究。近二十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主持和副主持)、支撑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2项(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2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1项和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建立了浅海筏式养殖系统养殖容量评估指标体系,模拟测定了实验海区扇贝、海带和刺参的养殖容量;研究了浅海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以及养殖海区的影响,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大型藻类、沉积食性动物(刺参)的生态功能;研究了栉孔扇贝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生态免疫机制;阐明了刺参周年及夏眠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从生理生化层面对刺参夏眠进行了分期;研制了一系列陆基工厂化和浅海增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研发并建立了刺参等重要海水经济动物的多元生态高效增养殖新技术、典型海湾受损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已经在山东等地沿海得以推广应用。刘家寿,1963年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副主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5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2.10-1993.10在丹麦淡水中心做访问学者;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0年受聘为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