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淡水渔业设施与监测

课程编码:180209090801P3001H 英文名称:Freshwater Fishery and Aquaculture Facilities and Monitoring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段明等

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环境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水生生物对环境变化的行为适应特征;介绍监测、评估、保护水生态的相关方法与设施装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方向;掌握利用相关知识在渔业生产、生态保护等中的实际应用方法;熟悉如何将人工智能、机电、生物、环境、饲料学以及信息工程等学科加以整合形成现代化的设施工程产业,为渔业稳定高产、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预修课程
《水产养殖工程学》、《鱼类行为学》、《水生生物学》、《淡水养殖学》、《淡水养殖水化学》、《水环境遥感概论》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渔业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及行为特征 4学时 段明
第1节 鱼类与水生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
第2节 其他渔业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
第二章 陆基工厂化设施养殖技术 3学时 段明
第1节 工厂化设施养殖概述
第2节 工厂化设施养殖平台搭建
第3节 工厂化设施养殖环境因子调控技术
第4节 工厂化设施养殖动物福利与产品质量控制
第5节 工厂化设施养殖体系构建实例
第三章 大水面渔业技术 3学时 段明
第1节 大水面渔业概述
第2节 大水面渔业捕捞
第3节 大水面渔业技术应用实例
第四章 渔具渔法 2学时 段明
第1节 网渔具
第2节 水产动物活体运输
第五章 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 4学时 段明
第1节 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概述
第2节 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的设计与运行
第3节 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应用实例
第六章 人工鱼巢 3学时 虞功亮
第1节 人工鱼巢概述
第2节 人工鱼巢的布设管理
第3节 人工鱼巢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4节 人工鱼巢设施应用实例
第七章 养殖环境水质监测技术与装备 6学时 虞功亮
第1节 水生生物养殖环境水化学基础
第2节 常规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及原理
第3节 水质遥感监测的水体光学基础
第4节 智慧化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及原理
第5节 集约化养殖场智慧化监测网络构建技术
第八章 渔业养殖水质和生态调控技术与装备 3学时 虞功亮
第1节 养殖水体水质调控原理和基础生物学
第2节 智慧化水质调控技术和设备
第3节 集约化养殖场智慧化水质调控系统构建技术
第九章 藻类监测技术与设备 4学时 张学治
第1节 藻类与水生态
第2节 藻类监测技术与设备
第3节 藻类水华防控技术与设备
第十章 水生生物安全检测技术及装备 4学时 张学治
第1节 藻毒素检测技术及设备
第2节 异味物质检测技术及设备
第3节 水生生物的生物安全检测技术及设备
第十一章 教学讨论-技术研讨内容及安排 2学时 张学治
第1节 水生生物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现状和发展展望
第2节 水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研发现状和发展展望
第十二章 教学实习-集约化养殖场参观实习 2学时 张学治
第1节 集约化养殖场参观实习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段明:男,1981年4月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渔业智能技术与装备学科带头人,中科院首批特聘研究骨干。“科创中国”国家智慧农业产业服务团成员,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行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理事,中国大坝工程学会过鱼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科技特派员,武昌区科协第十届副主席,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项目主任,2021年入选省部级领军人才,2022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
研究方向为渔业智能技术与装备,主要涉及渔业与水生态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相关设施装备的交叉研究。具体包括:
(1)水生动物行为机制与功能;
(2)渔业工程生态与现代渔业养殖模式;
(3)涉水工程影响评价与环保措施效果评估;
(4)渔业与水生态智能装备研制与多场景应用。

虞功亮:男,博士,项目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70年12月出生,1997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专业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2015年获日本筑波大学环境生物共生学专业水环境遥感方向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生生物学、淡水生态学、藻类分类与生态学和水环境遥感研究,重点聚焦在蓝藻分类与生物学、蓝藻及水环境遥感监测、蓝藻与生源要素地化循环方向。主要通过野外采集和现地调查、实验室分析、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研究蓝藻的分类和生物学,蓝藻的暴发机理,藻类及水环境指标的演变规律,藻类参与生源要素地化循环的过程及影响机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发表了SCI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张学治: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6年8月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微藻生产下游技术与工程学科组组长,美国亚利桑那州注册环保工程师。2006年于南开大学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6至200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市政与环境学院做博士后;2008年至2014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藻类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做博士后、助理研究教授。2014年9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领导微藻在生物能源和其他生物产品的研究工作,在微藻生物质的生产和收获处理系统等关键技术上有巨大的贡献,并在中美成功的建立了数个微藻生产基地。曾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藻类技术与创新中心(AzCATI)工作了6年。自2008年起,张博士带领研究团队为实现微藻生物燃料和生物制品的商业化生产进行技术攻关。张博士将膜分离技术、气浮、沉降等技术应用到大规模微藻收获,并对收获过程中的微藻表面特性、藻液成分以及操作参数等对收获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数学模拟分析。其研发的藻-水分离相关理论和模型为今后微藻生物能源与生物制品的商业化、以及受微藻污染水体的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与撰写专注2部,授权专利18项,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