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内部结构探测
课程编码:180083990104P2001H
英文名称:Detection of Planetary Interior Structures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孙伟家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系统讲授行星地震波场和重力位场理论及其探测行星内部结构的研究生核心专业课,课程内容包含地震学、重力学及雷达技术等探测行星内部结构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应用案例分析和计算机实习等。本课程将系统提升研究生对于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过程的认知层次,掌握相关探测的基本原理,具备处理观测数据的技能,为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程序语言设计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述 3学时 孙伟家
第1节 行星形成与演化
第2节 行星内部结构
第3节 科学探测方法
第二章 雷达探测行星浅表层结构 9学时 孙伟家
第1节 雷达探测工作原理
第2节 月球和火星浅表层结构探测
第3节 计算机实习
第三章 地震学探测行星内部结构 12学时 孙伟家
第1节 地震学探测内部结构概论
第2节 地震学探测结构的方法原理
第3节 月球和火星壳幔核结构探测
第4节 计算机实习
第四章 重力学探测行星深部结构 12学时 牛杰明
第1节 重力场探测深部结构概论
第2节 固体潮汐和自转理论
第3节 月球和火星密度结构探测
第4节 计算机实习
第五章 课程期末考试 4学时 牛杰明
第1节 期末考试
参考书
1、
Introduction to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Inverse Scattering and Data Processing
Raffaele Persico
2014年
2、
Modern Global Seismology
Thorne Lay
Terry C. Wallace
1995年
课程教师信息
孙伟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与演化研究。2018年获得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PSL、GRL、JGR、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
牛杰明,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联合解析和数值地震波传播理论、利用宽频带地震仪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进行与地球动力学现象相关的地震和火山演化机理研究。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GRL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
唐清雅,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地震面波与接收函数。在JGR、IJES、Ge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7篇论文, 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