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生态学
课程编码:180084071300P1002H
英文名称:Global Change Ecolog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冯晓娟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互交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前沿学科。在课程设计上,将从全球变化的内涵、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全球变化要素对生态系统组成、过程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各要素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等几方面,重点介绍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基本生态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有关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前沿问题的探讨。
预修课程
无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刘玲莉
第1节 绪论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 3学时 冯晓娟
第1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生态系统生理学 15学时 刘玲莉
第1节 气候变暖对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2节 降雨格局变化对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3节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4节 氮沉降对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5节 全球变化因子的交互作用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 6学时 唐志尧
第1节 植物群落与全球变化
第2节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
第五章 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3学时 唐志尧
第1节 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第六章 植被生产力 3学时 杨元合
第1节 植被生产力
第七章 主要土壤过程 9学时 杨元合
第1节 土壤呼吸
第2节 土壤温室气体
第3节 土壤碳库
第八章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6学时 杨元合
第1节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
第2节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
第九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学时 冯晓娟
第1节 水循环
第2节 碳循环
第3节 氮、磷循环
第4节 硫、铁、硅循环
教材信息
1、
全球生态学
方精云
2000年12月
北京-Heidelberg: 高教出版社-Springer Verlag联合出版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方精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生态遥感、生态草牧业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最早系统地开展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发展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计量方法,为中国陆地碳收支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009年,受中国科学院学部委托,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测算,并为我国相关的国际气候谈判政策提出了建议。对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调查,完善和发展了生态学代谢理论;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植物化学元素的计量特征,提出了“限制元素稳定性假说”;提出并发展了“草牧业”概念及其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国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冯晓娟,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获科技部“青年973”项目资助,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现任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Global Change Biology、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GR-Biogeosciences、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刊物副主编。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主要从事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聚焦于“土壤有机质的分子生物地球化学”;应用生物标志物、有机单体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控制实验,研究陆源有机碳在陆地以及河流系统中的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刘玲莉,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2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 Fundamental Research、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编委,《植物生态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卷《生态系统生态学》分支副主编;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生态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利用野外控制实验、样带调查、数据整合等方法,系统解析了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近年来,在有机质分解的生物和非生物机制、地上-地下互作对养分循环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形成与周转的生态学机制、生理生态过程对大气污染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杨元合,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观测、控制实验、室内培养和模型模拟等手段,重点开展:(1)土壤与全球变化;(2)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及其交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