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地学导论

课程编码:180084070500M1004H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戴尔阜等

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侧重介绍环境地学的前沿问题。以环境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的区域综合分析为主线,涵盖目前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以期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地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为从事环境和地球科学的研究、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例参考。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球科学背景以及环境地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了解和掌握地球环境的统一性和环境污染物质在地球环境存在和迁移转化的系统性;掌握地球科学处理现代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了解和掌握中国和世界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和对策。

预修课程
环境科学概论或自然地理学等大学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戴尔阜
第1节 地球环境系统
第2节 环境地学的发展与体系
第二章 大气环境过程 6学时 戴尔阜
第1节 大气环境的组成
第2节 大气环境与人类
第3节 大气污染与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第三章 水环境过程 9学时 梁涛
第1节 水循环物理化学过程
第2节 水环境污染
第3节 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
第4节 水质标准与水环境评价
第四章 土壤环境过程 6学时 杨林生
第1节 土壤环境
第2节 土壤环境演化的自然过程
第3节 土壤退化
第4节 土壤重金属
第5节 农药、化肥污染
第五章 环境地理过程 3学时 杨林生
第1节 地球各圈层变化过程的联系
第2节 地球环境过程的生态与健康影响
第六章 环境评价与管理 3学时 杨林生
第1节 环境影响评价
第2节 环境管理
第七章 环境地学工程与技术 3学时 杨林生
第1节 环境地学工程概要
第2节 环境地学工程分支学科
第3节 环境地学工程发展方向
第八章 陆地生态系统过程 3学时 戴尔阜
第1节 生态系统
第2节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平衡
第3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九章 环境地学研究方法 6学时 梁涛
第1节 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
第2节 数理统计和模型模拟
第3节 3S在环境地学的应用
第十章 环境综合问题 8学时 戴尔阜
第1节 全球性环境问题
第2节 中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第3节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信息
1、 环境地学导论 郑度 2007年08月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戴尔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现任中科院地理所拉萨高原生态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原生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和山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生态系统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杨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化学地理、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和评价工作。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199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0-2001英国国王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社会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健康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学会环境医学与环境健康分会常委,中国环境学会重金属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委,《地理研究》编委,《地理科学进展》编委,《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常务编委,《中华地方病学杂志》编委。
梁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环境地理与人类健康研究室”主任,研究所“理化分析中心”主任。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988-1998,相继获得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博士后出站后留所;曾短期高访USDA-ARS。主要从事环境地理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稀土元素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与阻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地质与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研究学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委员;CSCD期刊《盐矿测试》副主编、SCI期刊《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编委,EI期刊《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和《稀土》编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
。长期以来从事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系统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等40余项。发表文章1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在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2余篇,参与撰(编)写论著11部,软件著作权5项,党和国家、省领导人批示咨询报告5项。曾获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科技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