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

课程编码:1800840705Z1P2001H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Remediation 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课时:50 学分:2.5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雷梅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基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自然资源学教学需求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如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硕士阶段要求同学们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解决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本课程依托环境修复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带领同学们体会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工程的核心稳定可靠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产业的基础是一系列的工程实践探索与累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启发同学们以工程技术的思维推进硕士阶段的研究,未来能够在资源环境领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顺利开展基本理论假设—概念设计—概念模型验证—实验室验证—关键功能验证—放大试验—样机测试—工程样机—工程技术装备或产品的工程科学研究。未来的资源工程和环境修复领域里,新生力量的选题更加直面工程需求,研发成果能够为解决实践问题发挥更加实质性的作用。

预修课程
资源环境基础,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陈同斌
第1节 基本定义和原理
第2节 环境修复与废物资源化工程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环境修复原理-技术-工程 3学时 陈同斌
第1节 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原理的探索、形成
第2节 修复技术发展成为修复工程的发展规律
第三章 从技术路线到设备与工艺的完善 3学时 陈同斌
第1节 环境修复工程的技术路线
第2节 修复工程处理处置设备及工艺的完善
第四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3学时 陈同斌
第1节 资源工程技术发展
第2节 资源工程技术与实验原理结合
第五章 基础研究支撑设备创新—以监测设备突破为例 3学时 雷梅
第1节 现场监测设备的痛点与技术卡点
第2节 从基础研究层面明确装备研究的靶点
第3节 监测设备的应用带动研发需求
第六章 技术需求的尺度效应及其工程应用 3学时 雷梅
第1节 微观尺度:有机污染修复工程
第2节 区域尺度:污染来源辨析
第3节 国家尺度: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分析
第七章 环境修复产业发展与场地修复工程技术 3学时 雷梅
第1节 修复行业发展
第2节 场地修复工程技术
第八章 土壤环境管理及农用地修复工程技术 3学时 雷梅
第1节 土壤环境管理基础
第2节 土壤环境管理政策
第3节 农用地修复工程技术
第九章 工程应用推动环境修复技术完善 3学时 雷梅
第1节 围绕特色产业构建环境修复工程
第2节 修复工程关键技术突破
第十章 风险管控目标导向的区域尺度环境修复工程 3学时 雷梅
第1节 高风险区域识别
第2节 基于风险特征的系统方案
第十一章 微生物在有机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3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有机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理现状
第2节 有机废弃物的生化处理技术
第3节 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
第十二章 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3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第2节 资源化工程的风险管控技术
第十三章 资源化处理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工程调控 3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有毒有害物质转化特征
第2节 有毒有害物质工程调控措施与优化
第十四章 有机固废设施臭气的二次污染控制 3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臭气的危害与产生机理
第2节 臭气的检测
第3节 臭气的控制技术
第十五章 研讨课:环境修复的瓶颈及工程技术突破 3学时 雷梅
第1节 研讨课:环境修复的瓶颈及工程技术突破
第十六章 研讨课:城市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突破 3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研讨课:城市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突破
第十七章 考试 2学时 郑国砥
第1节 考试

教材信息
1、 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陈同斌 2015年12月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雷梅:研究员,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资源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相关论文160余篇,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曾在墨尔本大学植物系作访问研究,2003年被北京市科委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矿山复垦的技术咨询专家;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固废资源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与绿色制造技术分会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等;担任30余家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郑国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资源工程与环境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污泥回收、循环、处理和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全国城镇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恶臭污染控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副理事长等。主要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与环境修复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环保公益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编制人先后负责起草国家、住建部和地方标准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专利4项。参与研制的“污泥好氧生物发酵处理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