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信息论和编码

课程编码:1802030839X3P3002H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and Coding Theory 课时:40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课 主讲教师:王丽萍等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经典信息论和信道编码基础理论,掌握各种常用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方法,为以后深入学习信息与通信类课程和从事信息处理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修课程
线性代数、概率论

大纲内容
第一章 课程概述 3学时 吕克伟
第1节 课程性质、内容及特点
第2节 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研究内容
第3节 信息论和编码理论学科发展史
第二章 信息论 17学时 吕克伟
第1节 信息及信息熵
第2节 可扩展信源、马尔可夫信源
第3节 Shannon第一定理
第4节 信道及信道容量
第5节 率失真函数
第6节 信源编码
第三章 有限域 1学时 王丽萍
第1节 有限域
第四章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学时 王丽萍
第1节 信道编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2节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和分类
第3节 检错和纠错原理
第4节 最大似然译码
第五章 线性码 6学时 王丽萍
第1节 分组码、线性码的定义
第2节 线性码的生成表示,校验矩阵
第3节 汉明码
第4节 大数逻辑译码
第5节 几类重要的线性码
第六章 循环码 8学时 王丽萍
第1节 循环码的定义、多项式表示、生成矩阵和校验多项式
第2节 循环码的多项式根表示,循环码的编码器
第3节 几种常见的循环码:BCH码、二次剩余码、Reed-Solomon 码、Goppa码
第4节 应用举例

参考书
1、 纠错编码理论 王新梅 2002年3月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王丽萍,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博导,目前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编码密码及相关组合理论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密码学会学术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大马西实验室研究员,2006年入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11年加入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长期从事密码学与网络安全领域研究,具体研究领域为后量子公钥密码、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在该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承担或主要参与了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吕克伟,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0年5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一直从事代数学、理论密码学和计算复杂性研究,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发表论50余篇,获得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9月至今,先后讲授专业基础课:计算数论、计算复杂性基础、高等计算复杂性以及代数编码。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年学院级研究生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