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区域与城乡规划

课程编码:070502M04002H 英文名称:Regional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樊杰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课程在科学认知空间、规划主要流派和当代思潮、国内外规划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区域与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典型案例。从理论、方法、案例和实践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理论层次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与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经典理论、应用原理的讲解及思维模式的训练。方法论内容侧重于常用规划技能与方法的讲解与应用。案例和实践内容重点是国内外区域与城乡规划的案例解剖、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流程、实践应用及学生上机操作实习。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区域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了解国际国内区域与城乡规划的基本趋势与前景,掌握区域与城乡规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形成进行区域与城乡规划研究的能力。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相结合,采取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规划实践课对学生的理论思辨及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和多维训练。

预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或区域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乡村规划、区域分析等大学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空间功能与规划 3.0学时 樊杰
第1节 科学认知空间
第2节 规划对象与目的
第3节 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土空间演变规律 3学时 樊杰
第1节 空间关系与空间结构
第2节 空间过程
第3节 地理格局演变规律
第三章 自然承载力原理与评价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基本原理
第2节 评价技术方法
第3节 案例解析
第四章 地域功能适宜性原理与评价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基本原理
第2节 评价技术方法
第3节 案例解析
第五章 三类基本空间分区与三类红线划定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基本原理
第2节 分区与划定技术方法
第3节 案例解析
第六章 规划实践:自然承载力与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实习 3学时 樊杰
第1节 自然承载力实习
第2节 地域功能适宜性实习
第3节 实习总结
第七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实施评估与信息化管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现状评估与实施评估基本原理
第2节 案例解析
第3节 规划信息化管理
第八章 规划实践:三类基本空间分区与三类红线划定实习 3学时 樊杰
第1节 三类基本空间分区实习
第2节 三类红线划定实习
第3节 实习总结
第九章 规划的主要学术流派和当代思潮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古代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第2节 近现代规划思想的演进与主要学派
第3节 当代规划思想变革与发展
第十章 国外国土空间规划及典型案例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国外区域与城乡规划特征及演变
第2节 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及空间发展策略
第3节 城市总体规划理念与经验
第4节 产业区转型规划理念与经验
第十一章 空间战略研究与分析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基本属性与历史演化
第2节 理论基础与国外借鉴
第3节 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 空间规划基本内容与总体布局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空间总体战略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第2节 空间总体布局的核心理论
第3节 空间总体布局的编制方法
第十三章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基础理论与核心问题
第2节 技术方法与评价过程
第3节 空间治理体系
第十四章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总体要求和编制内容
第2节 历史演变与省级试点
第3节 存在问题与实施建议
第十五章 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总体要求和编制内容
第2节 地市实践与科学问题
第3节 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第十六章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总体要求和编制内容
第2节 县市实践与经验借鉴
第3节 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第十七章 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理 3学时 樊杰
第1节 总体要求
第2节 乡镇实践
第3节 理论方法
第4节 思考建议
第十八章 规划实践: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战略实习 3学时 樊杰
第1节 分组任选一熟悉的省、地(市)、县(市)、乡,尝试编制空间战略和总体布局图
第十九章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趋势 3学时 樊杰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科发展态势
第2节 国土空间的新问题和新目标
第3节 国土空间规划自身新规律
第二十章 结课与考核 3学时 樊杰
第1节 结课与考核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教师简介:
1. 樊杰,博士、研究员。1982年从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其间在德国从事4年客座研究和讲学。现任《经济地理》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刊(中英文版)》编委,中国地理学会国土空间规划分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地域功能理论与区划方法、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与空间治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主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研究课题等40多项科研项目,完成的自然承载力和功能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地域功能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划等研究成果,在中国人文地理学术特色形成及可持续发展决策科学化中发挥了作用。出版学术专著28部,在《Earth's Future》,《科学通报(中英文)》,《地理学报(中英文)》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是全国十三届政协委员,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家组成员。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2009年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 张晓平,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与经济地理教研室副主任。曾为研究生讲授《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城市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分析方法与应用》、《区域与城乡规划》、《产业与交通地理学》、以及本科生《经济地理学》等专业核心课、基础课、研讨课等,其中《经济地理学》《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获得“校级优秀课程”和“学院级优秀课程”、《区域与城乡规划》获得“学院级优秀课程”等荣誉。主要从事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产业分工与环境负荷的转移评估、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中科院战略先导A类项目及STS项目等子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专著、译著编写8部。荣获“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青年论文获”等奖项。
3. 孙威,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型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2篇,主编和参编著作30部,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12项。先后荣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北京市、重庆市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奖” 等奖项。
4. 王亚飞,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研究工作,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地域功能空间结构解析与国土空间管控、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与国土空间优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区域可持续调控等。主持或参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警、区域发展战略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参与专著编写6部。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等省部级以上重大规划、技术标准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