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课程编码:040200M01002H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 of Psychology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付秋芳等
教学目的要求
科学心理学的每一项研究成果的出现和心理学理论的提出,都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学习和掌握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起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培养科学思维的基本逻辑,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目前主流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和技术,为以后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原则;熟悉和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当前现状和对未来新方法的展望,以及理论流派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促进作用与制约;掌握现代科学心理学研究所基于的认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学生应该掌握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⑴进行研究设计的方法,⑵评价研究的方法,⑶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⑷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⑸总结研究结果和建构理论模型的方法。针对上述5个部分,学生应该掌握进行研究的步骤,如何取样,如何设计一项研究;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如何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收集数据;针对定性的材料,如何将其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等;最后如何总结研究结果,并建构理论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总结,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研究问题、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勇于实践,不但要学会阅读和批判前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提出各自关心的心理学问题,并尝试采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设计研究方案,甚至付诸实施。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研究的能力和兴趣。
预修课程
普通心理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导论 3学时
第1节 为什么学习研究方法
第2节 什么是科学方法
第3节 什么是科学研究
第4节 科学心理学
第5节 像研究者一样思考
第二章 研究的问题与设计 3学时
第1节 研究取向
第2节 变量设置
第3节 确定问题
第4节 形成假设
第5节 实验设计
第6节 研究伦理
第三章 研究的取样 3学时
第1节 为什么需要取样
第2节 什么是取样
第3节 取样的类型
第4节 取样与选题的关系
第5节 取样的步骤
第6节 其他取样问题
第四章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学时
第1节 研究的信度
第2节 研究的效度
第3节 测量的信度
第4节 测量的效度
第五章 描述性方法 9学时
第1节 观察法
第2节 访谈法
第3节 调查法
第4节 心理测量概述
第5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第6节 编制标准化测验的过程
第7节 测量方法举例
第六章 实验法 9学时
第1节 实验法概述
第2节 变量与变量控制
第3节 实施实验的流程
第4节 真实验设计
第5节 准实验设计
第6节 前实验设计
第七章 脑电技术 3学时
第1节 ERP技术概述
第2节 ERP实验设计
第3节 ERP实验的记录
第4节 ERP数据的分析
第八章 功能磁共振技术 3学时
第1节 核磁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2节 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设计
第3节 功能性磁共振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九章 脑磁技术 3学时
第1节 脑磁技术的历史
第2节 脑磁信号的主要特征
第3节 脑磁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第十章 经颅磁刺激技术 3学时
第1节 概述与基本原理机制
第2节 TMS技术参数与操作
第3节 神经导航与安全性
第4节 TMS刺激方案
第5节 临床应用
第6节 虚拟损伤与功能定位
第十一章 眼动技术 3学时
第1节 眼动技术概述
第2节 眼动指标
第3节 眼动研究范式
第4节 场景知觉和视觉搜索中的眼动研究
第5节 其他眼动研究
第十二章 统计方法 6学时
第1节 基本统计概述
第2节 统计方法选择
第3节 统计结果解释以及常见统计谬误
第4节 假设检验
第5节 效应量
第6节 统计效力
第十四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3学时
第1节 推论统计概述
第2节 显著性检验
第3节 置信区间
第4节 演技结果的解释与评估
第5节 演技u结果的推广
第十五章 研究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3学时
第1节 如何写出清晰简洁的句子
第2节 如何写出精彩的段落
第3节 如何布局谋篇
第4节 如何撰写综述
第5节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第6节 APA格式的文献引用
参考书
1、
事件相关电位基础
拉克
2019年10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付秋芳,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内隐学习与意识的研究,主要采用序列学习和类别学习的研究范式,探讨内隐学习中意识和无意识知识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关序列学习的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识和意识知识的产生分别与ERP中N2和P3波形的变化有关,并且提出了一个DSRN模型来解释人们在序列学习中如何同时获得无意识的组块知识和抽象知识。有关类别学习的研究发现,分类中主观视觉意识的出现与ERP中P3波形的变化相关,并且对类别结构的表征主要是由基于边缘的信息(如形状等)而非基于表面(如颜色等)的信息构成。先后主持3项有关“内隐学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SSCI期刊如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等收录20余篇,被SCI/SSCI期刊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等引用约170次。
赵科,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采用行为、脑电(ERPs)、脑磁(MEG)、功能磁共振(fMRI)等技术手段,研究领域为情绪识别、情绪与时间、主动控制感等的认知神经机制。在Psychophysi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 Neuroscience Letter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SCI/SSCI杂志上发表文章10多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文章10篇,已经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持或以科研骨干身份参与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10项。2017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科研奖励。Google Scholar学术引用次数375次。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国际杂志NeuroImage, Cognition, 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的审稿人,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客座编辑等。
刘烨,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采用行为、脑电、功能磁共振、经颅磁刺激(TMS)等技术研究物体概念的表征与加工,其中涉及手势动作在物体识别中的作用、动作在概念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也关注社会认知和情绪,其中包括头部朝向与眼睛注视对社会性注意的影响、对情绪的影响,情绪的生理反应模式,以及说谎相关的行为和生理线索。一直致力于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进行更好地交叉和融合,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等计算机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在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期刊上发表文章30多篇,已经申请发明专利1项,已经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2007年至2008年期间,曾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给两届本科生教授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