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土壤环境化学

课程编码:083001M05006H 英文名称:Soi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课时:42 学分:2.00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刘稷燕等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污染土壤调查与风险分析 9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土壤结构组成与性质
第2节 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第3节 污染物的溯源方法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多介质界面行为及生物有效性 12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土壤中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第2节 污染物的源与汇
第3节 污染物的土壤界面行为
第4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6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氮磷污染与迁移转化
第2节 土壤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吸收和传输
第3节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第4节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具体名称11
第四章 土壤污染缓解与阻控技术 6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第2节 污染缓解与阻控技术及原理
第五章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3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第2节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第六章 辅导 3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辅导
第七章 考试 3学时 刘稷燕
第1节 考试

参考书
1、 《环境土壤化学》,陈怀满主编;《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叶常明主编;《土壤学》吕贻忠;《土壤化学》李学垣;《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陈怀满;《环境化学》王晓蓉 《环境土壤化学》,陈怀满主编;《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叶常明主编;《土壤学》吕贻忠;《土壤化学》李学垣;《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陈怀满;《环境化学》王晓蓉 《环境土壤化学》,陈怀满主编;《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叶常明主编;《土壤学》吕贻忠;《土壤化学》李学垣;《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陈怀满;《环境化学》王晓蓉 《环境土壤化学》,陈怀满主编;《多介质环境污染研究》,叶常明主编;《土壤学》吕贻忠;《土壤化学》李学垣;《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陈怀满;《环境化学》王晓蓉

课程教师信息
刘稷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秘书长。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6-2008.7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环境工程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植物修复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科学领域著名杂志ES&T主编的Jerald Schnoor教授指导下从事环境中PCBs的植物修复和代谢过程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生物转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针对典型PTS的植物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及分子机制、代谢产物分析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关工作连续在Environ. Sci. Technol.上发表,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Environ. Sci. Technol. Lett.。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参与编撰5本专著。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排名第四),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三),两次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均排名第三)。

苏贵金:2004年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九)、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排名第三)。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青年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青年人才类项目等。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和形成转化过程、源归属及处置技术,发展了环境污染物控制原理。近年来,研发了焚烧过程中二恶英阻滞成套系统,开展了工程示范工作,二恶英阻滞效率可达到90%,开展了天津海河底泥、土壤污染场地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排放特征、源汇关系、生态风险评估、热脱附修复技术等。在ES&T、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通过国际PCT专利审核1项。
高丽荣: 女,1977年9月出生,理学博士,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工作,已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863课题1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自然基金项目5项。开展了多维色谱分离分析复杂POPs分析方法的研究,发展了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分析环境中痕量复杂POPs短链氯化石蜡的分析方法,解决了短链氯化石蜡干扰问题,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能促进二维色谱法在氯化石蜡分析中的应用。发现了短链氯化石蜡在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规律,揭示了短链氯化石蜡人体暴露水平,首次发现了超短链的氯化石蜡。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制成功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土壤中多氯联苯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此标准物质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的标准物质。参加了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环境样品中POPs监测,负责编制了大气中POPs监测技术导则,对大气中多种POPs进行了监测,并撰写了履约成效评估报告,已提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此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二等奖一项(个人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