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药物分析

课程编码:071010M05002H 英文名称:Drug Analysis 课时:5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丁永胜等

教学目的要求
目的:本课程讲授新药研究中的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新药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思路,为从事新药研究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求:了解新药研究基本规律和过程,了解新药研究所遵循的法规和技术指南,掌握创新药物分析的主要方法与原理,掌握体内药物代谢分析内容与方法及其生物样本制备方法;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材归经属性,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与原理,及其主要天然药物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了解生物技术药物生产技术与流程,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方法与原理;了解虚拟筛选在新药研究中应用,掌握计算机分子建模的理论依据,熟悉一些基本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预修课程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大纲内容
第一章 前言 2学时
第1节 创新药物分析概述
第2节 1.1创新药物分析发展与现状
第3节 1.2药物分析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作用
第4节 1.3 新药研究的相关法规与指导原则
第二章 创新药物分析方法与原理 16学时
第1节 药物结构分析
第2节 2.1.1核磁共振谱分析
第3节 2.1.2 X-单晶衍射分析
第4节 2.1.3 红外光谱分析
第5节 2.1.4其他光谱分析
第6节 2.1.4 质谱分析
第7节 2.2、定量分析基本概念
第8节 2.2.1色谱峰、保留时间、分离度
第9节 2.2.2塔板分离理论
第10节 2.2.3定量方法
第11节 2.3、常用色谱分析方法
第12节 2.3.1液相色谱
第13节 2.3.2气相色谱
第14节 2.3.4薄层色谱
第15节 2.3.3电泳与毛细管电泳
第16节 2.4、药物杂质分析
第17节 2.4.1药物中杂质定义与分类
第18节 2.4.2杂质控制的基本要求
第19节 2.4.3杂质控制的基本方法
第20节 2.4.4杂质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21节 2.5、手性药物分析
第22节 2.5.1手性概念
第23节 2.5.2手性分离
第三章 体内药物代谢分析 8学时
第1节 3.1、药物代谢原理
第2节 3.1.1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3节 3.1.2体内药物代谢过程
第4节 3.1.3药物代谢反应
第5节 3.2、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
第6节 3.2.1串联质谱工作原理
第7节 3.2.2串联质谱检测模式
第8节 3.3、生物样品制备方法
第9节 3.3.1生物样品特点
第10节 3.3.2常见制备方法
第11节 3.4、分析方法验证
第12节 3.4.1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
第13节 3.4.2分析方法验证内容与要求
第14节 3.5、体外药物代谢分析实例
第四章 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 10学时
第1节 4.1、中医基础理论及其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第2节 4.1.1中医基础理论及药性理论
第3节 4.1.2药性理论对中药分析的指导作用
第4节 4.1.3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分类
第5节 4.1.4中药新药研发中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6节 4.2、中药提取分离及方法
第7节 4.2.1分离方法和原理
第8节 4.2.2结晶和重结晶
第9节 4.2.3分配色谱法
第10节 4.2.4吸附色谱法
第11节 4.2.5排阻色谱法
第12节 4.2.6离子交换色谱法
第13节 4.2.7亲和色谱法
第14节 4.3、中药成分分析
第15节 4.3.1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
第16节 4.3.2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第17节 4.3.3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
第18节 4.3.4有效成分的紫外吸收特点
第19节 4.3.5单体化合物波谱规律
第20节 4.3.6中药分析示例
第五章 生物技术药物分析 6学时
第1节 5.1、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概述
第2节 5.1.1生物技术药物类别与来源
第3节 5.1.2生物技术药物分析方法现状
第4节 5.2、生物技术药物纯化分离与结构分析
第5节 5.2.1常用纯化分离技术
第6节 5.2.2常用分子结构分析方法
第7节 5.3、生物技术药物效价评价方法
第六章 药物虚拟筛选 8学时
第1节 6.1、药物虚拟筛选原理及方法
第2节 6.1.1药物分子结构与模型
第3节 6.1.2药效团结构与模型
第4节 6.1.3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第5节 6.1.4 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S)
第6节 6.1.5 AutoDock的安装与使用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授课教师:丁永胜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晓丰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教:郎明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