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古气候学

课程编码:070905M04002H 英文名称:Paleoclimatology 课时:60 学分:4.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熊尚发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古生物学、沉积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古气候学是通过地质-生物记录与模拟手段,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征、过程和机制的学科。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可从构造尺度、轨道尺度和短尺度三个时间尺度进行观察和研究。本课程试图从全球视角,以米兰科维奇理论和碳循环、季风变化、全球冰量等关键过程为主线,结合我国古气候研究的实践,阐述古气候学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及其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联,旨在使学生对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过程与机制有一个框架性和整体性的理解认知。

预修课程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第四纪年代学,沉积与环境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论 2学时 熊尚发
第1节 概论
第二章 古气候记录
第1节 古气候记录的原理,古气候模拟,海洋记录 8学时 吴海斌
第2节 陆地记录,冰心记录,古气候参数的定量化重建 6学时 赵艳
第三章 典型气候过程
第1节 基本大气过程,典型海洋过程与大洋环流 4学时 吴海斌
第2节 典型陆地过程 2学时 熊尚发
第四章 气候系统历史
第1节 地球早期的气候,古生代,中生代,白垩纪气候,新生代气候概述,事件 8学时 熊尚发
第2节 第四纪的重要气候事件,不稳定性,全新世的主要气候事件 6学时 赵艳
第五章 气候变化机制
第1节 构造尺度气候变化机制 6学时 熊尚发
第2节 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机制,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机制 8学时 赵艳
第3节 碳循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8学时 吴海斌
第六章 考试 2学时 熊尚发
第1节 考试

参考书
1、 黄土与环境 刘东生 1985.0 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熊尚发,博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新生代地质与古气候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新生代地质与古气候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包括:1)识别出黄土-红粘土沉积记录的构造尺度气候变化和重要气候事件;2)明确了风成沉积气候记录的空间分布与梯度特征及其与气候转型的关联;3)重建过去6 Ma以来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剖面特征、粒度效应与序列变化;4)探讨了新生代长剖面(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古地磁与构造、古气候意义,为认识青藏高原北部抬升历史提供新的证据;5)拓展了中新世以来六盘山邻区C4植物扩张的认识;6)对中国北方沙地末次盛冰期以来沙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集成分析,对晚第四纪中国北方沙地沙丘固定和重新活化的机制进行了新探索,明确了中全新世中国北方沙地环境恶化在区域文明衰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Aeolian Research、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科学进展和地理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30篇。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第四纪研究青年科学家奖”。

赵艳,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10年入选德国洪堡学者,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成果获2009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担任国际第四纪研究会(INQUA)人类与生物圈专业委员会(HaB)副主席和中国孢粉学会理事等国内外学术职务,兼任国内外SCI刊物“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副主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编委会成员和“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编委。近年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篇。论文共被SCI他引1100余次。

刘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第四纪研究》、《高原气象》、《干旱气象》编委等。曾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和里丁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落杉矶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多次作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古气候模拟、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亚洲季风变率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40余篇),被SCI刊物引用1000余次。分管办公室工作、科研业务。


吴海斌,博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古气候学与碳循环,长期从事全新世土壤有机和无机碳库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植被反演模型的研制及古气候参数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2013年获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