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生物多样性科学

课程编码:071300M01001H 英文名称:Biodiversity science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一级学科核心课 主讲教师:马克平等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1)有一定的生态学和生物学基础;2 具有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3 掌握检索文献和制作PPT的方法。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保护生态学及其发展
第2节 保护生物学及其发展
第3节 生物多样性科学及其
第4节 相关的刊物介绍
第二章 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为什么研究物种多样性格局?
第2节 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一些认识
第3节 如何估算物种多样性格局?
第4节 物种多样性格局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第5节 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
第6节 物种多样性格局中的尺度效应
第三章 物种分布模型及应用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物种分布模型及其原理
第2节 模型评估
第3节 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第4节 常用模型及相应软件
第5节 应用案例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物种共存机制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群落的概念
第2节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过程
第3节 群落物种多样性估算
第4节 生态位分化
第5节 环境筛选
第6节 中性过程/随机漂变
第7节 空间过程 (如扩散限制)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其演变
第2节 生物多样性现状
第3节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4节 保护行动
第5节 调查与编目
第6节 有效管理
第七章 世界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异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冻原区生物多样性
第2节 温带森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3节 亚热带区生物多样性
第4节 热带区生物多样性
第5节 荒漠区生物多样性
第6节 红树林与珊瑚礁
第7节 草原区生物多样性
第八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异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寒温带针叶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2节 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3节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4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5节 热带雨林季雨林区生物多样性
第6节 温带草原区生物多样性
第7节 温带荒漠区生物多样性
第8节 青藏高原区生物多样性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概念
第2节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简史
第3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不同类型的关系
第4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与评估
第5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BEF
第6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指标与方法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评估的挑战
第3节 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的发展
第4节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与评估指标
第5节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多样性评估
第十一章 物种与生态系统红色名录 3.0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物种红色名录标准与等级
第2节 全球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第3节 生态系统红色名录标准与等级
第4节 生态系统红色名录案例
第5节 红色名录的应用
第十二章 自然保护地的理论与实践 3.0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演变
第2节 自然保护地类型与特征
第3节 自然保护地的规划方法
第4节 全球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5节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第十三章 生物多样性监测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第2节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标体系
第3节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第4节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第5节 基于监测数据的研究进展
第十四章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概念与发展
第2节 重要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平台
第3节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发展
第4节 基于分布数据的研究进展
第十五章 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2节 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第3节 气候变化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第4节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5节 物种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机制
第6节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测与监测
第十六章 多尺度过程耦合与景观多样性保护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什么是景观?
第2节 景观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3节 景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第4节 景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第5节 景观生态保护实践的热点问题
第十七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确定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
第2节 基于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保护优先区选择
第3节 基于物种特有性的保护优先区选择
第4节 基于保护空缺和互补性的保护优先区选择
第5节 保护优先区选择的几个问题
第十八章 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概念与历史
第2节 植物迁地保护
第3节 动物迁地保护
第4节 中国的迁地保护
第5节 展望
第十九章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 3学时 马克平
第1节 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2节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环境公约及其保护贡献
第3节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组织或计划及其保护贡献
第4节 协同增效机制

参考书
1、 保护生物学原理 蒋志刚;马克平 2014年8月 科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马克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主席,北京生态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生物多样性》主编, BMC Ecology、Forest Ecosystems等刊物编委。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标本数字化及其共享平台的建设、全国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建立。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部)。
蒋志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动物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1993年获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现在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4年到现在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该所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研究,主持过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大项目等项目百余项。著有《保护生物学原理》、《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科普作品100多篇。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委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发表SCI论文56篇,出版专著7部。2012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http://sourcedb.ioz.cas.cn/zw/zjrc/200908/t20090806_2332229.html

王志恒,研究员,“优青”获得者,研究方向是宏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2009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2012-2013任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助理教授,2009-2013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Journal of Plant Ecology、Ecography、《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http://www.ues.pku.edu.cn/szdw/zyrcjh/yxqnjjhdz/311944.htm
沈泽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00年入职北京大学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iology、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Forest Ecosystems、《生物多样性》等刊物编委。
http://www.ues.pku.edu.cn/szdw/qbjs/s/311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