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地震预报引论

课程编码:070801M05004H 英文名称:Earthquake prediction introduction 课时:5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普及课 主讲教师:张晓东等

教学目的要求
经过教学达到让学生能够熟悉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概况,地震预报的主要方法,地震预报的初步理论基础和地震预报实践的目的。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多涉猎地震预测有关学科,包括数字地震学、地壳形变和重力学、地震电磁学、地下流体学的有关内容。

预修课程
地球物理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6学时 张晓东
第1节 中国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概况
第2节 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概况
第3节 中国地震分析预报科学思路
第二章 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 9学时 张晓东
第1节 地震活动图像
第2节 地震活动参数、地震序列
第3节 地震序列中判定序列类型的方法和进展
第4节 震源参数
第5节 介质参数研究应用
第6节 地震震兆的综合方法,模式识别、TIP等方法
第7节 预报效能评分及应用
第三章 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报 9学时 江在森
第1节 简介地震与地壳形变现象及在地震预测的作用
第2节 震前、震时和震后地壳形变
第3节 信息与噪声、观测技术设计
第4节 地壳形变观测和地面大地测量方法、连续形变、应变观测
第5节 地壳形变信息的提取
第6节 地壳形变信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 重力预报地震研究 3学时 江在森
第1节 与地震预报有关的重力研究
第2节 重力数据处理方法
第3节 地震前重力观测的异常变化实例
第4节 与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的理论研究
第五章 地震前兆综合研究 3学时 江在森
第1节 地震前兆概述
第2节 中国大陆地震前兆综合分析
第3节 地震前兆复杂性探讨
第六章 地下水微动态与地震预报 4学时 杜建国
第1节 序言(地震伴生的地下流体变化、社会需求、相关术语、监测)
第2节 地下水微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第3节 岩石弹性变形引起的地下水微动态
第4节 岩石破坏前的地下水微动态
第5节 利用地下水微动态异常预测地震
第6节 地震成因机制
第七章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 5学时 杜建国
第1节 地球内部的水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第2节 地震前兆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第3节 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观测
第4节 水文地球化学地震预测方法
第5节 水化震例与预报实践
第6节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第八章 地震的地电前兆 3学时 杜建国
第1节 地电、地磁的起源及研究进展
第2节 地电观测内容与特点
第3节 岩石的导电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4节 岩石破裂与地电阻率变化的实验研究
第5节 电阻率法的原理和视电阻率
第6节 地电观测网与地震地电预测方法,观测实例
第九章 地震的地磁前兆 3学时 杜建国
第1节 地震与地磁变化的研究进展
第2节 震磁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3节 地球磁场的基本特征与震磁观测
第4节 提取地磁前兆信息的方法简介
第5节 卫星遥感在地震研究方面的应用
第十章 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3学时 张晓东
第1节 构造地震前兆过程的力学研究
第2节 地震前兆的流变模型
第3节 地震前兆的成核模型
第4节 地震前兆的扩容模式
第5节 地震中短期前兆的膨胀-蠕动模式
第6节 走滑型地震短临前兆的位错运动模式
第7节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物理力学成因分析
第十一章 考试 3学时 张晓东
第1节 考试

教材信息

参考书

课程教师信息
张晓东: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地震预报的研究和业务管理工作。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物理教学专家组副组长、"地震"杂志副主编、"地震学报"编委。
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1998年在青海省地震局工作,历任青海省地震局预报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98-2004年在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工作,历任预报部主任和中心副主任。
2004-2013年4月担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
2013年4月至今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
1994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6年被评为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2007年获全国地震科技先进个人。发表各类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40余篇。曾赴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地进行地震学术交流和访问。1995年赴日本考察阪神大震灾,2000年赴台湾考察集集7.6级大地震,曾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赴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进行灾害救援和现场考察工作。
江在森,男,1956年生于湖北麻城,研究员。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专业。1994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科技新星",199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预测应用研究。侧重于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构造地质、地球物理成果结合,研究多尺度地壳运动、应力应变场、构造变形动态及其与强震关系。已研究提出了大地形变场信息分离、地块边界带构造变形时空定量分析、孕震形变场识别等部分方法。负责完成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中国地震局重点科研项目课题十多项。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6篇、EI收录12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杜建国,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1982.1在河北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1987.6在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在烃的成因方面,研究发现气态烃碳同位素反序不是非生物成因气的唯一标志,地下的烃类主要是沉积有机质与来自地球深部的流体反应生成的,在封闭的地幔顶部温压条件下油气可以存在。气体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利用氮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天然气中的氮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发现地球深部流体是地震形成的重要能量载体,氦同位素比值高不仅反映大地热流高,而且反映地震活动性强;研究表明五大连池火山区仍有大量深源气体向地表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