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土壤学

课程编码:090301M04006N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时:60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王玉军等

教学目的要求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将对全面介绍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定位和研究内容,介绍目前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从事环境土壤学的研究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与土壤圈
第2节 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
第3节 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壤安全
第二章 基础土壤学 6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环境科学与环境土壤学
第2节 土壤矿物质
第3节 土壤有机质
第4节 土壤生物
第5节 土壤水、空气和热状况
第6节 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形成
第三章 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 6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中的碳与环境质量
第2节 土壤氮素与环境质量
第3节 土壤中硫素与环境质量
第四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氟
第2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第3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碘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中的重金属
第2节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负载容量
第3节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概述
第2节 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
第3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第七章 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与环境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环境中的主要放射性元素、性质及其来源
第2节 典型放射性核素的土壤化学行为、毒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3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典型放射性核素的迁移积累
第八章 土壤生物污染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生物污染概述
第2节 土壤生物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土壤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九章 土壤新兴污染物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概述
第2节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环境行为、生态风险与控制
第十章 纳米颗粒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纳米颗粒的环境化学行为
第2节 纳米颗粒的生态效应
第十一章 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退化概述、土壤侵蚀与环境质量
第2节 荒漠化和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第3节 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
第十二章 土壤矿质元素与健康效应 2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健康概述、土壤矿质元素与人类健康
第2节 土壤元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土壤矿质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第十三章 农用地污染土壤修复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农用地及其污染概述
第2节 农用地土壤修复
第十四章 建设用地污染土壤修复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建设用地的修复工程
第2节 地下管道的腐蚀与保护、污水土地处理
第3节 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置
第十五章 土壤污染与评价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土壤采样、样品流转、样品制备、土壤分析测定
第2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生态阈值
第十六章 分子环境土壤化学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环境土壤化学发展史
第2节 同步辐射
第3节 吸附模型
第十七章 文献阅读、复习与答疑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文献计量学
第2节 文献阅读
第3节 答疑
第十八章 考试 3学时 王玉军
第1节 闭卷考试

教材信息
1、 环境土壤学 陈怀满 2018年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1、 土壤学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宋长青 2016 商务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王玉军,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农业环境保护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室主任。主要从事土壤中污染物微界面化学过程及其阻控原理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成功开发了一套强电场直流电导测量装置,并应用于测量土壤-水体系中的Wien效应,以测定土壤粘粒与离子间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和吸附自由能,并初步得到金属离子在我国主要类型土壤上的能量数据库。同时,采用批平衡实验方法与扫描电镜、XAS、XRD、FTIR、FTRM、NMR和分子模拟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研究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或矿物/水界面上化学过程的影响机制,并在土壤微界面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土壤有机-无机污染控制的新技术,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污染控制技术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目前已在Environ. Sci. Technol.、Soil Sci. Soc. Am. J.等优秀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120篇为SCI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