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课程编码:083001M04014H 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y 课时:51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刘思金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业核心课,也可作为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普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基础”等。本课程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生物学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现代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环境健康的研究现状及待解决问题”“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等,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生物学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认识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效应,熟悉环境健康研究中常用生物技术,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Part 1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3学时
第1节 Part 1 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介绍
第2节 Paet 2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
第3节 Part 3 基因克隆与扩增
第4节 Part 4 基因表达调控的检测技术方法
第5节 Part 5 环境肿瘤学研究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六章 Part 6 毒理学方法概论(Method in Toxicology: Introduction) 3学时
第1节 Part 6 毒理学方法概论(Method in Toxicology: Introduction)
第2节 Part 7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Method in Toxic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ssays & Cell Biology Assays)
第3节 Part 8 现代毒理学前沿研究方法(Method in Toxicology: Advanced Toxicity Assays)
第九章 Part 9 元素代谢与毒理研究方法 3学时
第1节 Part 9 元素代谢与毒理研究方法
第2节 Part 10 探针标记技术与毒理研究应用
第3节 Part 11 组学技术与毒理研究应用
第4节 Part 12 组织形态学与毒理研究应用
第十三章 Part 13 常用毒性指标及研究方法 3学时
第1节 Part 13 常用毒性指标及研究方法
第2节 Part 14 DNA损伤与遗传毒性
第3节 Part 15 表观遗传毒性及常用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Part 16 课程内容的串讲与答疑 3学时
第1节 Part 16 课程内容的串讲与答疑
第十七章 Part 17 考试 3学时
第1节 Part 17 考试

参考书
1、 《表观遗传学前沿》 蔡禄 2012 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1. 首席教授
刘思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医学院儿童医院完成博士后的学习。2008年至2009年,在塔夫斯大学医学院任讲师。2009年8月入选百人计划进入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2014年终期考评被评选为优秀。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ancer Research, ACS Nano, Oncogene, Bio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POPs研究集体的主要完成者,获中科院2013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获2015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入选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 科技领军人才。

2. 主讲教师
Francesco Faiola: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分子机制及体细胞重编程机制的研究,相关研究发表于Nature、PNAS、Cell Research、Molecular Cells等顶级学术期刊,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00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并在该校以及西奈山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于2014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外籍“百人计划”就职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是本中心首位外籍研究员,领导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专门从事环境污染物对干细胞影响评估的干细胞毒理学课题组。
徐明,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2011年至2013年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进行博士后研究。一直以典型环境污染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包括传统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如高环境暴露风险的纳米材料)。相关研究工作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在ACS Nano,Analytical Chemistry,Nano Research,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5篇,累计被正面引用超过400余次,H index=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