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与进化生物学
课程编码:071002M04002H
英文名称: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课时:60
学分:4.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葛颂等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以及后基因组时代该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准确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过程、理论和学派;熟识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掌握遗传变异及其结构、物种形成和适应以及系统发育重建等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并能理解和把握该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共分10章,20讲,每讲3课时。具体包括首席教授葛颂(6讲),主讲教授曾庆银(4讲)、郭亚龙(4讲)和朱朝东(4讲),讨论和答疑(1讲),闭卷考试(1讲)。
预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植物(或动物)学和普通遗传学。
大纲内容
第一章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概述 3学时 葛颂
第1节 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节 学科意义和重要性
第3节 生物进化理论和生命起源
第4节 生物多样性和分类
第5节 生命之树:系统发育重建
第二章 遗传变异及其来源 3学时 曾庆银
第1节 遗传变异的重要性
第2节 遗传变异的表现形式
第3节 遗传变异的来源及其生物学基础
第4节 遗传变异的度量
第三章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 6学时 葛颂
第1节 群体和群体遗传结构
第2节 遗传漂变与随机进化
第3节 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第4节 隔离和基因流
第5节 自然选择理论
第6节 选择与生物适应
第四章 性别、交配系统及其进化 3学时 郭亚龙
第1节 动植物的性别
第2节 动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3节 交配系统:自交和异交
第4节 传粉生物学与交配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5节 交配系统的进化机制
第五章 数量性状变异及其分子机制 3学时 郭亚龙
第1节 性状差异
第2节 数量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3节 性状差异的分子机制
第4节 性状变异的适应性意义
第六章 物种和物种形成 6学时 葛颂
第1节 物种的基本概念
第2节 生殖隔离及其遗传基础
第3节 物种形成及其重要性
第4节 物种形成的地理模式
第5节 物种形成的遗传模式
第6节 物种形成的速率和后果
第七章 生物多样化与系统发生 9学时 朱朝东
第1节 生物多样化
第2节 DNA分类学
第3节 系统发生
第4节 树重建方法
第八章 基因及基因组的进化 6学时 曾庆银
第1节 基因的进化
第2节 基因编码蛋白的进化
第3节 基因调控网络的进化
第4节 基因及基因组
第5节 基因组的组成及其多样性
第6节 基因组学的发展
第九章 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1学时 葛颂
第1节 形态和细胞学方法
第2节 遗传和生态学方法
第3节 等位酶电泳技术
第4节 DNA技术
第5节 遗传发育方法
第6节 表观遗传学方法
第7节 基因组学方法
第十章 典型研究案例和学科发展趋势
第1节 群体遗传和物种形成 3学时 葛颂
第2节 基因家族和功能进化 3学时 曾庆银
第3节 生物信息和基因组学 3学时 郭亚龙
第4节 系统发育重建和生命之树 3学时 朱朝东
参考书
1、
Evolution(生物进化)
Futuyma D.J.
2016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师信息
授课人:葛颂研究员、曾庆银研究员、郭亚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