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

饮用水安全

课程编码:083002M04002H 英文名称:Drinking Water Safety 课时:57 学分:3.00 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 主讲教师:杨敏等

教学目的要求
一、教学目的 《饮用水安全》重点结合国内外饮用水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通过系统讲授影响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水质安全评价和管理、以及控制技术原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新技术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及科研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我国供水行业的基本概况、水质标准和管理策略。 3. 了解饮用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

预修课程

大纲内容
第一章 概论:饮用水及饮用水安全 2学时
第1节 饮用水安全的相关定义、饮用水功能;饮用水污染与水质风险;
第2节 饮用水标准与水质安全保障概述
第二章 饮用水处理工艺概述 2学时
第1节 结合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影响因素,概述性介绍饮用水处理工艺及其发展历史沿革
第三章 饮用水管理策略 2学时
第1节 水源→水厂→管网→龙头的全过程管理策略
第2节 饮用水行业管理模式
第四章 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原理、设计与技术发展方向 4学时
第1节 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
第2节 常规处理工艺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发展趋势
第五章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原理、设计与技术发展方向 4学时
第1节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第2节 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工程设计和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趋势
第六章 膜法饮用水处理技术 4学时
第1节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原理
第2节 饮用水膜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工程案例
第七章 饮用水消毒化学与消毒副产物控制 4学时
第1节 饮用水主要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分类
第2节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与控制技术原理
第八章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控制-1 4学时
第1节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铁、锰、砷、氟)的控制技术原理
第2节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铁、锰、砷、氟)控制技术应用与工程案例
第九章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控制-2 2学时
第1节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原理(硝酸盐、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及工程应用案例
第2节 饮用水特殊污染物(硝酸盐、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控制技术应用及工程案例
第十章 小规模供水系统设计 2学时
第1节 小规模及集成供水技术处理原理
第2节 小规模及集成供水的工艺、设计及工程案例
第十一章 供水管网内部腐蚀与控制(一) 2学时
第1节 管网输配过程水质安全问题概述
第2节 铁质管材腐蚀的基本特征
第3节 管网“黄水”特征、成因与控制技术原理
第十二章 供水管网内部腐蚀与控制(二) 2学时
第1节 管网中铜的腐蚀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原理
第2节 管网中铅的腐蚀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原理
第十三章 非金属管材与水质安全 2学时
第1节 水泥管的特征、污染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2节 塑料类管材及新型管材特征、污染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四章 管网输配过程微量污染物的累积与释放 3学时
第1节 管网输配过程微量污染物的类型及来源
第2节 微量污染物累积、释放过程与控制技术原理
第十五章 管网输配过程微生物风险与控制 3学时
第1节 管网微生物种类、存在形态及生物膜的危害
第2节 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评价
第3节 管网中的致病微生物及微生物风险控制
第十六章 供水管网的优化运行管理 3学时
第1节 管网漏损评估方法、漏损监测与控制
第2节 管网优化维护、管理及控制
第十七章 饮用水特征水质问题讲座 2学时
第1节 邀请专家就某一特征水质问题进行专题讲授并讨论
第十八章 我国供水行业概况与管理策略 4学时
第1节 邀请专家对大型供水工程的设计、运行及管理进行介绍并讨论
第2节 邀请专家对大型供水工程的设计、运行及管理进行介绍 并讨论
第十九章 饮用水标准与水质标准编制 2学时
第1节 邀请专家就饮用水标准与水质标准编制进行讲授并讨论
第二十章 课程实践:水处理工程实践 3学时
第1节 自来水长工艺的参观及实践
第二十一章 课程讨论: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新技术发展趋势 1学时
第1节 研究生分别就主题进行汇报、讨论

参考书
1、 Water Quality & Treatment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1999 McGraw-Hill

课程教师信息
1. 杨敏,男,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9、1992年分别获得日本广岛大学工学研究科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日本奥加诺(Organo)株式会社综合研究所担任科学研究人员,1998年引进中国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主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中特征污染物的识别、生物过程及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专项、中科院、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4篇(其中SCI收录121篇),连续5年列入爱思唯尔环境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排名第一)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区域奖等荣誉和奖励。2. 刘锐平,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
人才项目资助。2000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Resour.Consery. Recy.与Blue-Green Systems期刊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饮用水特殊污染物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重点、中科院重点部署、国家水专项子课题以及企业横向20余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国际或中国发明专利28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
际水协东亚区和全球项目创新荣誉奖、环保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等荣誉和奖励。3.石宝友,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1994、1996年分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01-2004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04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饮用水安全输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水专项等20余个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和奖励。4. 于建伟,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导,现任国际水协(IWA)嗅
味专业委员会主席。1998年获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曾前往台湾成功大学、美国环保署(EPA)国家风险管理研究院、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等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中有害污染物识别、产生机制与控制原理以及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主持或参与国家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和企业横向课题8项,在饮用水嗅味识别、产生机制及调控技术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先后应用于北京、上海、无锡、秦皇岛等20余个城市水源地。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编制我国《城镇供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
(CJ/T 141-2018)中“嗅味”等5项指标,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